张青松:40年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南极大陆……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成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先行者,为世界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

这两位科学家就是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张青松。

△1980年1月12日,张青松(左三)董兆乾(左一)和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McCure(左二)等,离开新西兰基督城,飞往南极麦克默多站

当年,董兆乾和张青松应澳大利亚政府邀请,受中国政府派遣,离京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进行为期2个月的考察访问。两人于1980年1月12日飞抵“南极第一城”美国麦克默多站,踏上神秘的冰雪大陆。

△1981年2月,董兆乾(左)、澳大利亚南极局副局长克里博士(中)和张青松(右)在戴维斯海湾合影留念

40年后,中国已成功完成35次南极科学考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第36次南极科考也正在进行当中。

从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 号船和“J121” 号船在上海启程、远征南极开始,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一路突破,成绩斐然。

△1984年12月1日,中国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抵达赤道

在中国科学工作者登上南极大陆的40周年之际,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40年前首次登上南极的中国科学家之一、如今83岁高龄的张青松,听听他与南极的故事。

△张青松近照

张青松:“我只是中国南极考察的一名侦察兵”

1936年生人的张青松,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讲起40年前南极科考的往事如数家珍。

△张青松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独家采访

“当时的心情一个是很兴奋一个是很紧张。”张青松告诉记者,“兴奋是因为登上南极大陆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的夙愿,紧张是因为只有半个月的准备时间,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国,对国外环境不熟悉,心里没有谱。”

△1981年4月 张青松在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区考察冰川地貌与沉积

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张青松和董兆乾细致考察了凯西站附近的地质、地貌、冰川、湖泊、水文和动植物等,了解了凯西站兴建过程和扩建计划,收集到有关南极条约和国际科学组织的资料。回国后,他们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考察报告,为我国之后组织更多科技人员到新西兰、日本、阿根廷、智利等国南极考察站考察、学习,也为日后派出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南极考察站、制订国家南极考察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南极考察条件虽然艰苦,但那里的化石和沉积环境让张青松产生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于是在1980年12 月,张青松再次踏上这片大陆,在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越冬考察,一待就是11个月。

△1980年12月初,张青松去戴维斯站越冬考察,站上挂起五星红旗表示欢迎

此次考察除了达成科研目标,更重要的是学习建站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做好准备。“目的明确,收获颇丰。”再回想起这段经历,张老这样评价。

△1981年1月 张青松在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维斯福特丘陵采集湖泊沉积和贝壳化石样品

1984年12月30日,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

这一天,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

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位于西南极洲南极圈外的长城站——顺利建成,揭开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和别人不同的是,张青松当时作为首次南极考察队的副队长,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南极。

△1985年2月20日,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长城站落成剪彩

“前两次都是‘客人’,建长城站我们是‘主人’,这是完全不同的。”张青松表示。

回顾中国南极考察历程,张青松认为可以说明两点:一是改革开放使南极考察得以启程,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强盛,支持南极考察突飞猛进。

弹指一挥间,当年青年科学家张青松,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说起中国南极科考,张老兴奋地展示了自己的藏品——一顶绣有“雪龙”字样和“雪龙”号图案的帽子,并称这是自己与现在年轻的南极科考队员心连心的见证。

如今,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正在进行当中。

张青松老人希望通过央视新闻,向第36次南极考察队发出祝福:

愿他们“安安全全地去,安安全全地回”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