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吃猪肉?原来和我国的气候、文化有关

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很少有食物价格上涨能够像猪肉一样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虽然我们有鸡鸭鹅甚至是牛羊肉等肉类可以作为替代品,但我国对猪肉的喜爱度远甚于其他肉类能源。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味的问题,事实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如果特别喜爱某一个食物,那么这背后一定包含着当地的气候环境、社会结构,乃至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

猪其实非常不适合饲养,因为猪不像牛、羊一样能够把它们放在一个地方放牧,而是需要圈养。再者,猪属于杂食动物,它们的食物和人类比较重合,这意味着它们会与人类抢口粮。而牛和羊能够以草为食,还能够以秸秆、麦秆为食,而这些要么是人类不能吃的生物,要么是农业的副产品, 简单易得,所以饲养牛、羊非常方便。

还有,牛能够作为畜力使用,可以耕种土地,可以托运货物;而羊可以提供纤维,供人类制作衣服。但是猪没有其他的利用方式,人类饲养它似乎只是为了吃肉。所以,从以上这些角度来看,饲养猪并不划算,因此在过去我国主要饲养的其实是牛和羊,猪的地位比较低下,比如我国先秦时期使用马、牛、羊作为祭祀用的牲畜。《礼记》中还记载说:天子食大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

从以上可以看出,猪在过去地位比较低下,所以过去人们食用猪肉较少,养殖生猪也较少。猪肉真正进入到普罗大众的餐桌,是在南宋,但在北宋时期,就有文人士大夫开始食用猪肉了。在宋朝文人的地位很高,而文人又非常善于写词,写作的词会被人们吟唱,所以文人士大夫们的喜好能够很快影响到底层百姓。

苏轼就是这样引领潮流的文人士大夫,他被贬黄州时写过一首词《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而到了南宋,我国人们的饮食从羊肉最终变成了猪肉,猪肉价格也在慢慢上涨。虽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更喜欢羊肉,但猪肉在我国扎稳了脚跟,从此成为我国国民性食物。

猪肉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国民性食物

虽然宋朝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吃猪肉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但猪肉之所以成为我国国民性食物,还和猪本身有关。

我们知道,我国盛行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寒冷。而猪身上没有汗腺,在夏季时需要在泥塘中滚上泥巴,降低体温,所以猪喜欢生长在湿润多雨的地区,因此西亚干旱炎热的气候就不太适宜它们生存,以至于西亚很多国家都不吃猪肉,当然西亚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

欧洲不吃猪肉是因为,它们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适宜草类生长,非常适合牧牛,所以西方比较喜欢吃牛肉。

在我国南宋之前,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但北方常年征战,再加上我国在南宋时丢失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幸存的人们逐渐将财富、人口等转移到南方地区。相比于牛和羊而言,南方的气候更适合饲养猪。

除此之外,人类饲养猪的另一个原因和猪的产肉率有关。虽然猪不像牛一样能耕地,不像羊一样能产毛。但是猪能够提供的猪肉最多,马文.哈里斯指出,猪能够将食用的35%能量转化为肉,而羊只有13%,牛只有6.5%。

还有,猪的产粪量也非常高,是所有牲畜之中最高的。我们知道,西方之所以喜欢养牛,是因为西方的土地实行轮耕法,也就是将一块土地一分为二,一半种植庄稼,另一半荒着养牛,等到来年时再反过来种植庄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持土壤肥力。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实行轮耕意味着粮食产量下降。但连年种植粮食也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定期增加肥力,也就是施加有机肥。

猪的产粪量就是最好的有机肥,而且它的产量较大,一头猪可以供应7.5亩土地的肥料,能够满足土地对肥力的需求。所以土地和猪的关系就绑定了起来,猪也就越养越多,有机肥就越多,粮食也就越多,人们对猪肉的喜爱也越来越深,直到取代了羊肉成为了我们最喜爱的肉类来源。

但现如今我们有了化肥,不用再施加有机肥,所以目前猪肉的粪便成为了人们的头号难题,也成为了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想要彻底解决猪粪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