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眼睛自己去“调色”,惹怒印象派宗师

文 WYR

人类的每一次文明跃迁都离不开社会的变革,19世纪初,当生产开始工业化,科学技术普遍发展时,科学界不断追求探寻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也引导了艺术思维与构成形式的不断创新。

科学家对于光学的研究推动了印象派的发展,早期印象派艺术家们尝试将阳光对物体颜色的影响绘制出来,并试图把大自然的某个瞬间定格到画布上。虽然此时艺术家们开始在绘画中运用光学知识,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仍主要依靠个人感受,并未严格理智地去分析和安排画面色彩分布。

Hippolyte Petitjean点彩绘画作品(图1), 来源:wikipedia

点彩派的艺术家们则开始把感觉综合上升为理性分析,他们主张不调混颜色,而按光谱色彩光学原理在画面上直接排列纯色色点,将这些色点排列组合成色块、组织成形象,在保持颜色鲜明活力的同时呈现完整生动的画面,进而演变成一种科学表现形式。

修拉(Georges Seurat)是个左右两半脑并用的天才,又是个怪人,他将艺术创作当成科学实验。他曾说过,他的艺术来自严谨的科学构建。修拉在绘画过程中,借助化学家谢弗勒尔(Michel EugéneChevreul)对物理学家牛顿(Isaac Newton)的颜色光学效应理论的研究,进行新的艺术尝试。

牛顿色环(图2),来源:www.colorsystem.com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白光是最纯净的光,直到17世纪人们依然坚信不移。牛顿为实验验证这一观点,用一块棱镜证明太阳的白光是由彩虹里的七种颜色复合而成,叫复色光,进而发现组成白光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单色的色光才是纯净的,并且可以混合来创建新的颜色。

谢弗勒尔的理论基于牛顿关于光混合的思想,在他担任修复挂毯总监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两种颜色的毛线并列、稍微重叠或靠近时,从远处看会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效果,这就是光学颜色混合现象——当观看者感知图像中的颜色时,由于两种或多种颜色彼此相邻或靠近,就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开展科学研究将关于色彩、光学理论转换成艺术领域可以使用的形式。

光学颜色混合现象(图3),来源:colorsystem

如图3左侧这些圆点放大时,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个圆点都是黄色或蓝色。当图中右侧的颜色点很小并且距离很近,以致人眼不能分辨出每一个小光点时,感知到的是多个光点混合后的结果——绿色,相当于颜色在视网膜上进行“混合”。这便意味着我们在适当的距离观看画作时,眼睛将画中的色点调和在一起,感知到了一些新的颜色,而这些颜色其实并没有出现在画面里。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图4),来源:wikipedia

修拉初次将光学混色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即将混合而成的颜色整体,分解成纯色色点,并于1886年创作了《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图4)——此为点彩派的代表作,也是一幅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油画作品。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局部(图5),来源:wikipedia

在修拉持画参加了印象派的第八次展览后引起了很大争议,他创新性的点彩手法和光色表达形式与印象派有着很大的区别,画面上布满了精密、细致排列的小圆点,他采用了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是用不同颜色的色点并置于画面,让人眼在视网膜上自己去“混合”色彩(图5)。

修拉的调色盘(图6),来源:wikipedia

这引起了印象派最主要的两位代表人物莫奈雷诺阿的不满,他们认为修拉的作品并不是在画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那是对印象派的背叛和嘲弄。而实际上《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在展览中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关注和赞誉,于是莫奈和雷诺阿愤慨的扬言,从此再不参加印象画派的展出。

著名艺术评论家费列克斯·弗内翁在书中写道:“印象派的时代结束了,新的团体将会取而代之。这个新的团体应当称为‘点彩派’或者‘科学印象主义’,而修拉就是这个新的团体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从此以后,点涂画法纯色光学颜色混合法成为点彩派艺术的主要成分。

另一位点彩派的创始人西涅克(David Sutter)在与修拉共同进行艺术实践时,基于物理学家鲁德(Ogden Rood)的科学颜色系统研究,也形成了一套使用色彩的方法。西涅克建议艺术家们在绘画前,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分离”设计(包括物体固有色、光源色及其他物体和环境的反射色等),将“分离”出的颜色按照讲究的配比构成画面,会对整体效果的和谐度产生影响。

图7左:麦克斯韦色环, 来源:wikipedia,右:鲁德色环, 来源:wikipedia

图7右是鲁德在麦克斯韦色环的基础上设计的互补色色环,每个颜色的对面可以找到相应的互补色。西涅克认为,当绘画时成对使用互补色,会使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艳丽。(图7左是定义三原色“红绿蓝”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ck Maxwell设计制作的色环。)

西涅克点彩绘画作品(图8), 来源:wikipedia

当时的藏家这样形容过西涅克的画:“他的色彩像海浪一样扩散着,分出层次,碰撞着,互相渗透着,形成一种与曲线美相结合的丰富效果。”

毕沙罗点彩绘画作品(图9), 来源:wikipedia

鲁德的研究对点彩派艺术家及其继任者同样产生影响,例如画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在一封信中提到了点彩派的目标:“寻求在艺术中基于科学方法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即基于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以及麦克斯韦的色环实验和鲁德的研究。” 

20世纪中期,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欧普艺术(op art),视觉错觉被认可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基于点彩派的光学原理,欧普艺术家们着重研究色彩的互相干扰、混合、重叠等对视网膜引起的刺激、振动等强烈反应(图10、图11)。

欧普艺术作品(图10), 来源:wikipedia

欧普艺术作品(图11), 来源:wikipedia

如今的彩色印刷和数码成像都用点阵图,又称位图,用高倍放大镜看有如点彩派绘画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图12),运用三基色位图原理成像,是点彩原理反过来促进科技进步的成果。点彩为信息时代的图像传播方式奠定了基础。

彩色印刷品放大(图12), 来源:wikipedia

现代的艺术家将同样的原理应用到了更广泛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图13中的稻田画艺术,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组成图案,在高空观看不同颜色的水稻汇聚成巨大震撼的图景,题材丰富多样,美不胜收。

稻田画《我爱你中国》(图13), 来源:腾讯

稻田画田地局部(图14), 来源:腾讯

回望先贤们的成就,我们看到了曾经的科学家与艺术家们对世界饱含诗情的探索。艺术家们笔下缤纷的色彩,与科学家们谱写的时代篇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都是为人类在求真路上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开拓者。世界在变化,而他们,将色彩永远留给了我们。

Reference:

https://www.colorsystem.com/?page_id=683

https://thevirtualinstructor.com/blog/optical-color-mixing

https://blog.csdn.net/Carifee/article/details/119560901

https://www.elledecoration.co.uk/decorating/a34535496/inventor-of-the-colour-wheel-michel-eugene-chevreul/

最后,下面的活动确定不来看看?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科学艺术研究中心

编辑:Garrett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