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让我们变得更“无知”

看了题目,估计好多人要喷我,毕竟谁也不喜欢被称为“无知”。但是好在喷我的人多了,你还真不算老几… …

​时代日新月异,历史滚滚向前(这种矫情的词我自己看着都快吐了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现在掌握的数据量是空前的。手里握着的智能手机,让我们倍感慰藉,自己就仿佛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甭说借东风了,借东南风转西北风三到四级只要天气预报不出错,我都能给你借来。神州内外奇闻趣事都在这区区几英寸的屏幕上展示给我们,让我们茶余饭后多了无数的谈资。

​但是这也仅仅局限于谈资,就像近期的空姐受害的案子,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意义,无非就是感叹生命的可惜还有对于凶手的憎恶,甚至有几个对于受害者冷嘲热讽的兄台估计现在身处拘留所里也或多或少会做人一点了。这事还引起了大批女生为了保护自己各种修改头像和昵称,张大锤,王钢蛋什么的或许都是妹子,但是殊不知,人家是空姐,你长得像空难现场似的,倒不必如此费心了。而对于这个案子更深一层的,类似于叫车服务所带来的隐患,或许还会有几个老谋深算的“智者”会在评论区说教一番,甚至叫车公司也对此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整改作为反馈。但是比这个再深一层的,比如涉及到犯罪者和受害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最深奥的人性,可能就不会出现在“热评”里面了。这时候很多朋友就会说了,这种惨绝人寰的案件,嫌疑人谈何人性?或者会有直爽的人说我,你这纯属没事闲的找抽。讲真,我也不闲(硕士毕设忙得我像狗一样,哎,其实人家狗狗并不忙),而且我也不喜欢找抽,但是我要说的这个“无知”,就是咱们不喜欢“没事找抽”导致的。

​遥想当年,人家孔老夫子拿着竹片子编成的书挑灯夜读。所谓的学富五车,估计也没有咱们现在随便一个电子词典里面存的词条多。但是仲尼欧巴为什么可以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创立影响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儒学呢?因为他就喜欢“没事找抽”,或者换个更好听的词说“刨根问底”。外地回来个哥们,按咱们想法,来几杯扎啤,找个常去的大排档烤上几串腰子一起吹吹牛逼比啥都强,人家老孔却要弄出来一句经典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直接总结了咱们撸串喝啤酒的所有心情。跟几个人一起走路,没事想想午饭吃啥对于咱们来说可能是最要紧的问题了,或者现在的“低头族”甚至到临分别了,都不知道与你同行的是谁,人家孔圣人同样会得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样具有深意的结论。中华古圣先贤无数咱们暂且不提,单单一个孔老夫子的《论语》,就从道德、礼乐、人格、修养、政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为我们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孔夫子说过的更多的话我一个工科生可能也想不出来了,不过可以想象,单论数据量,现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掌握的都要远远超过当年的孔子,可是为什么当今中国14亿人,很难再出一个孔子了呢?我想,就是因为大数据,让我们变“无知”了。无论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去看娱乐新闻和八卦,还是花更多的时间去看历史剧,我们都没有真正的钻牛角尖一样的思考,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数据量指数增长的年代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作品像王阳明格竹子一样,深刻的去思索其中的内涵。

​说的太远,可能有人不屑,咱就说近一点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作为90后刚刚出生的年代,那个时候的很多的大学生,也就是我们父母那个年纪的人,除了去追赶潮流“星星点灯”的一部分人以外,更多的大学生娱乐生活或许就是读书了。读莎士比亚,读莫泊桑,读儒勒凡尔纳,读叶芝。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读所谓的没有营养的主角光环掩盖一切的网络小说(当然也不是网络小说都没有营养,校长在此安利一部网络小说跳舞写的《恶魔法则》,在下读了至少十遍了,很有深度,咳咳,光速打脸只服我自己),或者看个什么抖音快手,还要给人家老铁双击666。回到八九十年代,读书过后我们的父母们就会躺在宿舍床上,和寝室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一起探讨莎翁笔下那神奇的年代发生的神奇的故事,随手抄下一两句话当做座右铭,甚至成为影响自己人生的信条。或许他们没像孔圣人,王圣人那样创立儒学或是心学影响数以百万甚至亿万计的人的灵魂,但是他们不是“无知”的,他们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富有。相比于他们,我们现在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无意义的事纯粹的为了打发越用越少的时光,是不是就显得很“无知”呢?

​其实,这个时代肯定没错。这个时代的我们,更没有错。但是“无知”是病,病根在肤浅,无论好的书籍还是经典的影视作品都是良药,但 “服用方法”却是要细嚼慢咽,真正深刻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时代少点“无知”的脑袋,多点有趣的灵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