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协作渐入佳境,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大潮不可阻挡

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至上海江苏交界上空,透过舷窗俯瞰,沪通长江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施工。 图/视觉中国

编者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希望长三角能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迎来难得的时间窗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备。近期,一系列重要会议将在上海举行。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围绕长三角在产业协同、环保协作、基础设施对接、创新联动、民生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读者展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进一步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积累信心。

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骨干企业上海华虹集团正快马加鞭,在江苏无锡新建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总投资25亿美元。这是华虹集团首次走出上海进行如此规模的产业布局。在两地高效的协作下,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七个月,体现出大家对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的决心和执行力。

除了逾百亿元的超级产业项目,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和园区也同样在尝试打破行政界限,开辟出跨界经营、多地协作的新模式。各个市场主体尝到“多城记”的甜头,长三角区域内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跨地域流动大潮不可阻挡。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肩负着建立更有效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长三角的产业协作不断深入,亮点频现,从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精彩一章。

■将上海的创新优势与周边空间纵深对接

华虹集团目前在上海拥有三条8英寸、一条12英寸生产线,正在无锡建设的这条25亿美元的芯片生产线只是其走出上海、布局长三角的一个先导——整个华虹无锡基地总投资可达100亿美元,是无锡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

“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像集成电路产业那样,位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这三大战略的聚焦点和结合点上。”华虹董事长张素心说,上海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早、产业链最完整、龙头公司最集聚的地区;而长三角在我国乃至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上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芯”的产业影响力,依托长三角,发挥上海龙头作用,充分利用区域内上下游集聚的机会,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应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实际上,华虹无锡首条生产线就将聚焦物联网芯片制造,从而与无锡作为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定位完美衔接。

华虹集团看重的是长三角产业结构的互补效应,而这种互补性在许多产业领域都表现得很突出,使得长三角产业协作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上海艾乐影像是一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目前,它形成了总部和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浙江嘉善的“双城模式”。总经理王庭坦言,上海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明显,而嘉善适合拓展生产,这样的布局为公司持续做大做强创造了空间。

总体而言,将上海的创新优势与周边的空间纵深对接,这是长三角产业协作的主要逻辑。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说,上海科研机构很希望借长三角一体化之机,在更广阔的产业空间中寻求重大成果。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汪胜洋说,上海土地开发强度极高,但周边地市仍有空间,因此,打破行政边界就是打开思路、打破束缚,不仅有利于上海,更是双赢多赢之举。

事实上,长三角产业协作绝非上海企业“走出去”的单行道。正泰集团正在上海、嘉兴、杭州等地布局,其中总投资200亿元的正泰启迪智电港已在上海开工,有望吸引更多长三角企业入驻。而据上海松江区统计,过去两年,该区新增市场主体中有1/3来自周边省市。

■高质量服务牵引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为发挥好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上海在长三角产业协作中一直注意以高质量的服务牵引合作,有效配置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进而辐射区域经济发展。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产业链创新,这是上海带动长三角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尝试。工业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产业对接、协同升级的基础,上海一些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以上海仪电为例,它打造的电子信息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长三角相关企业提供虚拟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此外,智能云科公司的工业云,也成为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模具加工等领域产业链协作的重要平台。有了这些企业平台作为基础,上海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筹划,希望与周边省市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的大平台。

除了技术引领,制度创新也是上海以服务牵引合作的重要抓手。过去五年,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全国复制推广。下一步,自贸区改革还将进一步为长三角符合条件的企业送上 “改革红利”,包括允许其开设自由贸易账户等;长三角还将深化推广上海 “单一窗口”的经验,从而率先实现区域内通关数据互通,逐步实现与国家、国际层面的 “单一窗口”互联互通。

■让园区越来越跨界

产业园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期,长三角地区以新模式、新思路打造的 “跨(省)界园区”不断涌现,成为长三角产业协作的一大亮点。

传统上,产业园区势必归属于某个地区,但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与浙江平湖市新埭镇交界处,国内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新区、规划面积为87平方公里的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科技城由金山、嘉兴和张江高新区共建,重点是发展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事实上,这座科技城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跨界,更要构建跨省市的融合机制,使得科技、人才和产业等资源能有效融合,从而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产业转型。

基于上海与江苏的合作,一个按 “飞地模式”推进建设的产业园区也渐入佳境。在江苏大丰的上海农场内,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不久前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为接下来数年确立了发展方向。据介绍,该园区将由上海临港集团牵头,目标是建成国家级 “飞地经济”样板,以及上海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域外产能基地。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为承接一流产业项目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除了上述有一定边界的 “跨界园区”之外,在长三角产业协作的探索中,更值得关注、体量更大、跨界更彻底的,还有一条沿G60高速公路从上海一路延伸到嘉兴、杭州的科创走廊。全世界范围内,以一条高速路作为轴线串起创新产业带的做法,已是多城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模式,典型案例就是从美国101号公路由加州旧金山延伸至圣何塞的一段。目前,长三角各地已达成共识,要将G60科创走廊打造成“中国版 101公路”。据统计,仅在G60上海段,就分布着科技企业近万家,各类高校、研发机构等 200多家,众创空间 50多家;而在嘉兴、杭州区域内,类似创新要素也高度集聚。值得期待的是,这条“走廊”不仅将出现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更有理由成为长三角跨省市产业协作新政策、新机制的 “孵化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