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马云 考不过马化腾 穷不过刘强东……科技大佬们的童年野史

小时候盼着长大,每到六一,除了借儿童节之名敲爸妈一笔竹杠外,心里却对这些幼稚大人发明的节日嗤之以鼻。

终于熬过了要过儿童节的年龄,这波 90 后老阿姨怪叔叔却又开始在朋友圈例行秀回忆,每年用着数字越来越大的 18+N 岁句式强行蹭节…

不过,眼看着 N 就要变成两位数的小编,连蹭节都有些力不从心了。购物车里越来越多的防脱洗发水时刻提醒自己,6·1 和 5·4 早就和我没啥关系了,收收心准备步入中年危机吧。

童年是别人的,看看就好

是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盘点几个互联网大佬的童年黑历史。别看现在混成 CXO 人前风光无限,但谁的童年还不是熊孩子来着…

马 云

1964 年教师节这天,杭州的老马家添了个男婴。祖父给他起名叫「马云」,据说是希望他以后乖巧懂事,少惹是非。

但起名是项玄学,搞不好就成了杯毒奶,比如,童年时期的小马云。

小时候的马云身上非但没有一丝乖巧的影子,反而堪称一本熊孩子的标准教科书,全身上下写着一个字——「皮」。

在电影《功守道》里,马云饰演的角色仅靠内力气功就能通吃半个武林,颇有几分世外高人飘飘欲仙的意味。但殊不知,这位武林高手的童年却是个接地气的「愣头青」——扛着搬砖,路见不平一声吼才是小马云的标准人设。

去年这张照片在网络上爆火之时,马云还曾自我调侃道:

当年的我手里拿的可是「板砖」,而且每天早上出门时衣服上整齐的5颗扣子,回家时从来不会多于2颗扣子。

因为淘气,马云让大人操碎了心。

他酷爱武侠小说,痴迷于那些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所以从小学到中学,马云一直都是学校里打架记录的保持者。

架不仅打得多,而且打得狠。因为打架被记处分开除、被迫转学的经历都是家常便饭。还在上小学四年级时,马云就因为帮人打架伤到直接皮开肉绽、露出了白骨,去医院缝了 13 针。因为全程没打麻药,这段经历还成了马云「炫耀」的资本:

虽然很疼,但我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

在学校惹了事儿,回家就免不了一顿家长胖揍。

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加之所谓的「出身」不好,马云一家当时的生活压力不小,父亲的脾气也相当火爆,马云的童年时期可以说是在父亲的拳脚下长大的。

父亲骂他,自己心里不服气还不敢顶嘴,这该怎么办?这时马云的英语天赋就派上了用场,

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但不管怎么说,马云的最早展现出的天赋并不是什么商业头脑,而是语言技能。

12岁那年,马云有了第一台收音机,每天跟着广播自学英文。一年后,其他同龄孩子还在念 ABC 时,马云就已经骑着辆二八大杠带着老外满杭州跑了。

后来谈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马云坦言自己当时只是抱着一个单纯的信念:在见到老外时,别给中国人丢脸。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他有 8 年时间,每天骑车去西湖边背单词、背课文,不管刮风下雪雷打不动。当时来中国的老外都住杭州饭店,马云就成天埋伏在宾馆门口,逮到一个老外就主动上去搭话练口语。

就是在杭州饭店的门口,马云认识了小自己两岁的澳大利亚男孩 David Morley 和他的家人。他们发展成了固定的笔友,每个星期至少通信一次,David 也会在回信中为马云细心修改英文。

这个偶然的契机,让后来的马云有了第一次踏出国门的机会,成为了改变马云人生的转折点。

大概是把劲儿全使在了英语上,马云这个「偏科小王子」的数学成绩就惨不忍睹了。他考过 1 分,也因为数学成绩拖后腿,不得不中考复读,最后拿着 31 分的数学卷子,进了一所普通高中。

据说,有一次上午第四节数学课,马云因为肚子饿了无心听课,被数学老师点名提问:「1.230小数向右移动一位,将会怎么样?」马云想都没想回答道:「将会吃午饭!」,成了一生的「黑历史」。

马云说自己童年时有三个梦想:唱歌、当演员,画画。现在,三个梦想一一实现,正如马云所说:你首先要努力工作,你才能实现很多年轻时候那些看起来很傻很天真的梦想。

马 化 腾

相比杭州老马家的不省心的「熊」儿子,出生在云南老马家的马化腾,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爱做声不会闹事,兴趣爱好也都是父母口中的「正道」。

小马哥的童年是在海南岛最西端的八所港度过的,较为优渥的家境也给了小马哥充分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

马家注重对孩子科学兴趣的培养,童年马化腾的手边总有看不完的科普杂志和书籍。

当时的小马哥喜欢坐在海边和满天星星聊天,这项爱好逐渐发展成了对天文学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时,其他同龄人还在海边玩沙子的时候,马化腾就自己动手做出了一台天文望远镜。他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了制作方法,就缠着妈妈买了一套镜片回来,自己组装。虽然工艺有点糙,效果也不咋地,但怎么说,这也为小马哥的「产品生涯」开了个头。

1984 年,13 岁读初二的马化腾随家人从海南迁至深圳。陌生环境让他变得腼腆内向,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的马化腾更是一心扑在了天文学爱好上。

初三的时候,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已经无法满足小马哥的兴趣了。他看上了一台准专业级、八厘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当时售价要 700 块,相当于父母好几月的工资。爸妈不答应,他开始盘算自己的小计策。

我们不肯买,太贵了。他就写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他妈妈有一天翻他的书包读到了这篇日记,我俩商量了一下,还是给他买了。

不过有了专业设备的马化腾果然不负期望,不仅观测到了哈雷彗星,还写了一篇观测报告,投递到北京的一家杂志社,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40 块的稿费。

这么看,顺理成章沿着科技青年的路子走下去似乎就是小马哥人生的标准答案了。怎么就从一个仰望星空的文艺青年,变成一个虚拟世界里的极客宅呢?

这都源于老师的一句话。老师告诉马化腾,学天文的最终就业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了……

那位老师一定没预料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浇灭了一位小同学的梦想,却也成为了一个互联网帝国的根基,改变了无数人的社交和生活方式。

不过至今为止,谈及此事,马化腾仍掩盖不住自己的失落之情。他说这辈子最遗憾的的事情,就是转学了计算机。

干不成专业也没啥大不了的,多个陪伴自己的终身爱好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据说,至今为止,《天文爱好者》都是小马哥一直在订阅的杂志。

刘 强 东

1984 年,20 岁的马云第一次远渡重洋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并在大学校园里开始创业;16 岁的天才少年李彦宏已经在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大赛中斩获奖牌;13 岁的初中生马化腾,即将拥有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而那一年,10 岁的刘强东,还在为第一次在镇子上看到电灯而心潮澎湃……

刘强东是苦孩子出身,老家宿迁农村曾是苏北最贫困的地方,后来据他回忆,自己童年里对于食物的印象只有玉米和红薯。

早上吃玉米粥,中午吃玉米煎饼,晚上吃玉米面馒头,馒头太硬了,经常会吃得喉咙流血。父母经常会出去打鱼补贴家用,一年只能吃上一两次肉。

父母外出驶船讨生活,于是刘强东小小的就被迫学会了独立,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

刘强东的「妹控」属性大概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那时候家里常年只有刘强东和妹妹,整个村子都不通电,晚上睡觉时,他先是把妹妹哄睡着了,自己却害怕得整宿睡不了觉。

直到小学四年级,他带着村里的孩子跑到镇上的公社大院门口,才第一次见到了电灯。强子被彻底震撼了,怎么能有这么亮,这技术也太不可思议了…

虽然过得清贫,但童年该有的「皮」却一点都没少。

刘强东有一项引以为傲的绝技:他能跑到小河沟旁边,跳起来,然后在半空中脱掉裤子,扔到岸边,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最后以一个难度系数 9.9 的入水动作完美收官。

家庭条件并没有让他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相反,刘强东从小到大都是不折不扣学霸般的存在。

他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城里的中学,他知道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发愤学习。这养成了他自虐般勤奋与专注的特质:

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算有人来扭我的大腿,我也是不知道的,45分钟的课程我绝对是全神贯注,绝对是一点都不走神。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商业特质在十三、四岁的强子身上就已初现端倪。

镇子上的主要娱乐场所就是那些纵横阡陌的小河沟,孩子们喜欢跑去逮些泥鳅、鱼虾拿上街卖,挣点零花钱。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数量不多也很难卖上好价钱。

刘强东看到了商业契机,他把大家的鱼虾收集起来统一拿去卖,卖完回来再统一分钱。

大家肯定乐意交给他,为什么?分配到的钱,比自己一斤斤拿去卖的价钱高嘛。

小时候刘强东的梦想是想当名歌唱家。奈何空有一颗唱歌的心,老天爷却不赏饭吃。妈妈说他五音不全,唱歌只有两个调:高音和低音,一句话直接把刘强东的歌手梦按死了摇篮里。

幸好,不然现在的宿迁人民就会少一个「中国好老乡」,奶茶妹妹少一个「中国好丈夫」,京东员工也会少一个「中国好老板」。至于消费者嘛…你们各有见解喽~

很多互联网大佬的童年趣事都各有精彩。

雷军从小喜欢拆电器,探究其中原理;李彦宏迷恋戏曲,还差一点进了晋剧团当演员;比尔盖茨自小就记忆力惊人;马斯克则沉迷科幻小说无法自拔…

童年时代不一定能决定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走向,但其间形成的性格、人格特征,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你还想得起童年时写在作文本上的那篇《我的梦想》吗?童年不过就是敢于追逐梦想的纯真与无畏,只要保有这份热情,保持一颗在路上的心,内心里的孩子,就不会对你这个「幼稚的大人」太失望~

夏天是最容易回到童年的季节,西瓜、风扇、再配上一本偷偷藏起来的漫画书…

报告老板,我要下班过节去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