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手札】扎根青藏高原上的河南人

5月15日至22日,我们随“党旗飘扬在高原,主流媒体看能源”采访团一行穿越大漠戈壁、草原牧场,来到位于青海省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海公司(以下简称:义海公司)进行实地采访。

在缺氧、缺水、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寻访青藏高原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忍耐的河南人。

01

初见

22号中午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西宁机场。

义海能源总部在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府德令哈。接我们的司机师傅叫韩会曲,他说今天接到来自家乡的媒体记者们特别高兴。由于高速限速,500多公里的路程这一走就是九个多小时。

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骆驼刺,一会儿沙尘天气、一会艳阳高照、一会儿又是阴雨连绵。

晚上十点半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海西州义海能源公司总部,这里的海拔已经三千多了,加上一路上的疲惫,我们多少还是出现了一些身体的不适,比如折腾到半夜两点还是难以入睡。还好在房间里有制氧机。

02

守护水源井的河南父子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赶往大煤沟矿,160公里的道路走了三个多小时。大煤沟矿由一个露天矿一个井工矿组成。这里的矿工们基本都是咱河南人,义海公司1500多名员工,百分之八十是河南人,到处是乡音。

水源井在大煤沟矿西34公里外一马平川的戈壁滩上,一间方方正正的小红房矗立着,形单影只。这是大煤沟矿水源井,来自河南上蔡的孙应报、孙记冬父子俩守着。说重要,可这儿的工作没有丝毫技术含量,只需听水流声,判断有无异常。说不重要,这里却是全大煤沟矿的心脏。保证着全矿的生产、生活用水。

“除了矿上半月一次的慰问车和送菜车外,几乎与世隔绝。”义海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段新伟给大家介绍。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孙应报父子已经默默守护了8个年头!

父子俩住的宿舍,小小房间被收拾得很干净利落,地上发红的电炉告诉人们,这里夜晚仍然寒冷。一台小小电视机正在演着电视剧,“为了应对寂寞,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架上卫星天线收看电视了,有时候还用手机与同学、朋友微信聊天,只是信号不稳定、时断时续。大家知道我在青海戈壁滩,我给他们看这里的天空、讲到这里喝水的各种动物的故事,大家有时还羡慕呢。”孙记冬没有一丝吃苦受累、忍受寂寞的委屈,对着我们滔滔不绝。

这里方圆几十里杳无人烟的戈壁,白天孤苦寂寞,夜晚,更是难熬,因为在这里,晚上其实常常连灯都不能开,否则就会引来野兽,周围的狼、狐狸,成群的黄羊、岩羊,经常在附近活动。

孙记冬说有一天晚上,他和父亲隐隐约约听到有扒窗户的声音,隔着玻璃一看,原来是一只大熊,顿时吓得他和父亲毛骨悚然,心想这下可完了!无计可施的孙应报关了灯,听天由命。好在门窗足够结实,在灯被关掉后,熊扒不开门窗也看不到光亮,走了。从那以后,除了有工友上来,心有余悸的父子俩晚上再也不敢开灯了。

03

聆听义海矿工故事

大煤沟的海拔已经让我们领略到高反的厉害,为了让大家能够保存体力更好地展开工作,采访团队被要求晚一天再出发去木里矿所在的天峻县。但是休整的一天也都没闲着,上午在报告厅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六位义海的先进代表一一上台给大家讲述义海人甘于奉献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他常年在山上工作。家在义马的儿子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笑话他没有爸爸,小朋友很不开心。后来,爸爸一次探亲回家。去接幼儿园放学的儿子回家,孩子逢人就说,我有爸爸我有爸爸啊。

还有一位职工的妻子,她带着女儿满心喜悦地来看望丈夫,一到房间,顾不上旅途的疲惫,就急着给丈夫做上一碗家乡的手擀面,可是高原上的高压锅和平原地区使用方法不一样,那一锅直接炖成了面糊糊,她忍不住哭了,但是擦干眼泪,她重新擀面,做出了热气腾腾的面条。

这些细节,这些感人的故事,在义海太多太多……太多故事需要我们去记录。

04

护士成了急救医生

从德令哈前往天峻县220公里,一路上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牦牛、羊群。

天峻县的海拔3500米左右,到达那里的时候,一下车,高反就一阵一阵的袭来。头晕,吃完饭的时候,我觉得有点难受,正好他们专门从木里矿上请来了一对医生夫妻。丈夫叫赵国宏、妻子叫张荷玲,是天峻义海医务室的主治医师,一个看上去十分柔弱的女人,但是对人很友善,她给我量了一下血压,160!从来都没有血压高的现象,这160还是给自己吓了一跳,觉得有点心慌害怕。张医生安慰我说,来到这里血压高也是正常反应,观察一下,要从心里消除对高反的恐惧战胜它。

聊天中,我了解到赵国宏和张荷玲这对医生夫妻一直在河南义马矿工作,丈夫还是院长,当他们听说木里矿上缺医少药,没有医生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到高原矿上来。

张医生还留着泪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的2月4日,早晨8:00,张荷玲突然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煤运科煤质班的邓红伟突发疾病,出现了心梗迹象。当时赵国宏在外地。这里只有她这一个懂医的,可她之前还一直做的是护士。面对突发起来的情况,她别无选择,紧急救护,同时,打电话给天峻县医院,让120救护车带着医护人员及抢救器械往木里山上赶,两头齐动,与时间赛跑。

张荷玲迅速给病人打强心针、吃急救药,进行心脏复苏按压,每分钟80次的按压,持续了20分钟,病人脸色渐渐恢复正常。由于木里矿区海拔在4200米以上,氧气稀薄,经过一阵子剧烈的运动,张荷玲已是满头大汗、头晕目眩。

病人被抬上救护车之后,张荷玲陪在他的身边,救护车往天峻县路上,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病人再度出现了危险,这时候张荷玲赶紧给病人建立静脉道路、扎液体之后,可她发现液体上冻,难以流动。2月初的木里山气温一度低至-30℃,怎么办?开暖风机又怕融化的液体产生冰碴子对病人不利。此时的病人第二次停止心跳!怎么办?张荷玲当机立断,再次直接把强心针打入病人的心脏、吃急救药、做心脏复苏,在颠簸而狭窄的救护车上,二十分钟、1600余次的持续按压,病人病情稳定下来。

当病人平安到达天峻县医院的时候,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些,松了口气,她跑前跑后的为病人忙里忙外。垫付了一千多元诊疗及医药费,稍稍松了口气,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连她自己当时都没敢想,她救活了一个人!在木里矿区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医生和病人并非单纯的医患关系,而是亲人般的感觉!

05

义海人的持守

又量了一下,我的血压竟然降到了正常值。心里踏实了许多。

虽然对木里矿多少有些畏惧,但是我们这个职业其实也不容许你有丝毫的退缩。第二天凌晨五点半出发,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世界海拔第二高的煤矿山木里矿。一下车,除了头晕,走路有些晃,实际上也没心里想的那么可怕。再加上已经在高原待了几天,多少有些适应了。于是,鼓足劲头,开始我们的工作。

在复绿的草坡前出个镜,豫直播的同事拿来了无人机,准备录制一个大航拍,谁知道,飞机刚起飞,就失灵了,一头栽下来,重重摔在地上,翅膀也断了。拿起来一看,主机因为高原反应,膨胀,导致不能正常工作。真是个下马威,机器坏了,有些可惜。

还好我们接下来的采访很顺利,和以往见到的满眼黑色的矿区不一样,这里到处是绿色融融,而这复绿的背后,有着他们太多艰辛的付出。

采访结束,从木里矿山下来的时候,山上下雪了,厚厚的一层。那些一排排的平房被装点的格外美丽,矿上的人说,这些房子太久了,大都已经倾斜了,因为下面是冻土层,他们准备着手建新房子了,地基要打得更深一些,地下六米以下,这样盖得房子更加牢固。

多少年默默无闻中的凡常持守,当得起这世间仰慕敬爱和传送记录流芳!

责任编辑:麒杰 编辑:柴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