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 于杰:玉不琢不成器 小学徒变玉雕大工匠

于杰

他出身贫寒 学玉雕改变命运

他十年磨一剑 捧获“天工奖”金奖

于杰,玉不琢不成器 从小学徒到玉雕大工匠

这件玛瑙玉雕作品名叫《乡情》,获得了2017年天工奖金奖。天工奖被誉为玉雕界的“奥斯卡”,15件金奖作品是从全国玉雕界几万件作品中选出来的。它的主人叫于杰,今年35岁,参选天工奖十一年,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阜新玛瑙雕刻师 于杰

“一个姐姐背着弟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是农村生长的,我家门前就是一片大地,当时我在家的时候,家里面有小桥啊,流水啊,我就是把家乡的风情给描写出来。 ”

于杰的家乡,在阜新市阜蒙县西仓土村。十七年前,家里穷得连孩子上学都得靠人资助,父亲干重体力活每月赚的200块钱,得养活四口人。十八岁的于杰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学手艺,因为村里不穷的人家都有手艺。父亲借了1000块钱,送于杰学玛瑙雕刻,800块钱用于路费和介绍费,剩下200留给了于杰。父亲离别的背影变成了于杰的动力,初学玉雕,他的心里只有一件事——出人头地。

阜新玛瑙雕刻师 于杰

“我第一次接触切料机,手一放上的时候,心都突突啊。就是料沾到机器上的时候心跟着突突,因为震动特别大。自己感觉这东西太不好整了,一个都得十斤二十斤的,不仅要托着,还得往上使劲端。”

于杰的小手指在很小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被截断了。手在感受冷热时,及其不敏感,每天学玉雕,要不停地在冷热水中切换,经常把手烫的起了水泡他才发现。身有残疾的于杰要做到比别人优秀,就必须付出超常的努力。

他做学徒时,没有休息,别人吃早饭,他在雕刻,别人睡觉,他还在雕刻。毕业时,于杰成为了最出色的学徒。那时候,师兄弟们开始忙着赚钱,于杰又有了新的追求,他不止于学技术,还要会设计。

阜新玛瑙雕刻师 于杰

“画的不好我用机器刮掉,因为我们的墨是洗不掉的,要用机器刮掉。然后重新再画,所以说每个活都画好几遍,为了画好。每天晚上他们出去玩去,我晚上就留工厂,天天把每个人的活都画一遍,从下班一直画到晚上12点左右,基本是12点左右睡觉。早上七点起来接着画,到了中午他们休息一个半小时,我也不休息,然后还在画。”

天道酬勤,于杰成为了行业内最年轻的知名雕刻师,当初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2013年,迎来事业顶峰的于杰突然停下脚步,放下所有生意,全力冲击新的梦想——天工奖。那时候,他已经参加了6次,都没能成功。玉不琢不成器,他重新学习,到名校进修,拜名师学艺。

阜新玛瑙雕刻师 于杰

“我有一个我自己的目标,把俏的东西做巧,把巧的东西做绝。这个创意发自于自己的内心,来源于生活。把自己的生活用玛瑙雕刻刻画出来。”

十二年的打磨,五年的沉淀。2017年,于杰第十一次入围天工奖,终于斩获最高奖,并荣获中国玉雕大工匠称号。于杰不仅有精湛的技术,还有了工匠的情怀。

于杰的徒弟 马铁男

“在学校的时候感觉自己做的挺好的,但是看完师傅的,就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但是现在我明白应该把文化和自己的情绪融入进去,让这个东西更活,用作品表达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情怀。”

《乡情》

于杰作品丨《乡情》

于杰说,作品《乡情》有两个寓意,一个是感谢生活的磨砺,教会更多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传承技艺。第二个是通过提升品质,让家乡的玛瑙产业继续扬名世界。

记者:李慕寒 、卢小可 、杨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