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少电影的年代,皮影戏曾十分受欢迎,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

为迎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在河南郑州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场皮影戏拉开帷幕,吸引了当地众多爱好者围观。作者有幸到现场观看,几点感想供大家参考。

本次演出,少年儿童们成为主角,孩子们做主演,老师帮孩子配音,整个演出吸引来100多人关注,最后演出圆满成功。

演出的成功举行具有现实意义,一是时隔多年看到完成的演出,并且有所创新,二是少年儿童的参与,这个非遗文化后继有人。

它曾经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也让很多人度过了欢乐的时光。在过去电视电影不普及的年代,它曾是十分受欢迎的影视娱乐活动。

皮影戏

皮影戏别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代代传承创新发展,至今仍然活跃,可见其艺术魅力。

它是用灯光照射纸板或者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演出时,艺人们在幕布后面,一边操纵道具表演,一边演唱叙述故事,并配以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特别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不仅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它还是一种技艺要求很高的传统工艺品。主要是制作道具时候使用兽皮都是精选的,经过严格的雕刻、缝缀、涂漆等工序制作而成。

起源

皮影戏追溯于汉代,又称羊皮戏或驴皮影。最早发源于西汉关中地区,成长于唐宋中原地区,鼎盛于清朝北京周边。有很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衍生而来的,皮影戏对后来电影的发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皮影戏的起源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因病去世后,汉武帝因思念心切心情抑郁不理朝政,大臣出门遇到儿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地栩栩如生。大臣便制作成李夫人影像,入夜后请皇帝帐中观看,武帝看后大悦爱不释手。这大概是皮影戏最早的起源吧。

发展

皮影戏作为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早在宋代就传入西方社会的民族传统艺术,不知收获多少国外粉丝,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灯影。

其实在宋代已经很流行,每逢传统节日或者庆典时候,皮影戏都会推上舞台演出,类似现在看戏、看电影。到元代,已经传到中亚、南亚等许多国家,当时的蒙古军也营中也演皮影戏。

相传中国的皮影戏十八世纪开始传到欧洲,法国传教士演出后,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灯影,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皮影戏对丰富世界文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鼎盛

从清朝到民国初,皮影戏传统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皮影艺人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许多王府、豪门、旺族、大户等都以请名师纸制影人、影箱、开设影班,极大推广这项民间艺术。在但是许多村镇,皮影戏班到处可见。

特别是逢年过节、嫁娶宴客、添丁祝寿等喜庆时刻,都少不了皮影戏。在一些地方庙会上,可出现多个影班搭台相邻对擂,演出很多场次爆满,其盛状可想而知。

演出

影人道具的四肢和头部是雕成的,用线串联方便表演。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有着艺人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

它道具轻小,携带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在皮影戏流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现状

在保护珍贵文化实物遗产的基础上,同时也存留了难得的皮影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大量专业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皮影戏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是中国流传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传统的艺人如今年岁已高,当下还缺少传承人。当今娱乐方式多元化也使得皮影戏的关注度不高。

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请大家留言讨论!

喜欢的朋友,请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皮影电影艺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