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圆桌会议 聚焦丝绸之路复兴

复兴丝绸之路是中土人民的共同心愿

——记中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圆桌会议

“土库曼斯坦文化日”文艺演出现场

土库曼斯坦著名诗人马赫图姆库里曾说:“无论何时何地,最珍贵的莫过于良驹和朋友。”6月24日,作为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土库曼斯坦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土库曼斯坦文化日”的组成部分,中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两国文化官员、专家学者及艺术家代表围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发展与合作展开深入探讨,彼此间的友情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缔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进介绍了土库曼斯坦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成就及文化风貌。他说,土库曼斯坦文化历史悠久,境内至今保存着许多文化古迹,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同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大国。杨进认为,在古丝绸之路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中土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文化与文明,这使得两国在参与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时可以有共同的文化心理,是两国政治互信和民心相通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宏伟长期关注土库曼斯坦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他说,从民族来源上看,土库曼等中亚民族和中国主要民族汉族有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对外交往、家庭伦理道德、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中国人和土库曼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中国与土库曼斯坦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早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而在伊朗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土库曼马刀上,也刻着“土库曼人永远不会为了对付邻居而拔剑出鞘”。“丝绸之路复兴是中国、土库曼斯坦以及其他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必将发扬光大。”吴宏伟表示。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从文学角度谈起,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当代诗歌而言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契机。他说,“一带一路”倡议涵盖的范围包括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海洋,以及多种语言、文化和多样的生活方式,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精神文化宝库,也是21世纪诗歌的新领域,值得大力开采。而要挖掘和捕捉这样的题材,需要一种真正开阔的视野。

中国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结合之前担任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时的创作经历,希望通过探究中国民族器乐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渊源,让中国的民族器乐在碰撞与融合中呈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姜莹说,2010年,她想为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写一首从乐器特色上寻找音乐语言的曲子。为此,她研究了西域音乐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族音乐进行融合的历史,试图让那些来自古丝绸之路的乐器发出历史的声音。这首名为《丝绸之路》的作品大获成功,令观众耳目一新。2016年,姜莹开始创作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这部作品的成功同样源自乐器的音乐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统一。她从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中寻找根基,让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和乐器都在剧中得以展示。

“我来中国演出过很多次,每次都会被这里的美景所折服;在土库曼斯坦举办的中国文化活动上,我也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土库曼斯坦功勋演员、歌唱家别尔德耶夫·阿塔疆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就在此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土库曼斯坦文化日”文艺演出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响,在演出中精彩献唱的阿塔疆也希望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土库曼斯坦的民族风貌。

在中国有过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土库曼斯坦国立文化学院教师马沙雷科夫·谢尔达尔,曾把马赫图姆库里的诗集译成中文,他希望促成土库曼国立文化学院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合作。土库曼斯坦国家广电委员会主席、阿什哈巴德广播电视台总编别舍洛夫·别格里也建议双方文化部门开展更多合作:“土库曼斯坦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文化交流中,我们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

据土库曼斯坦驻华使馆参赞雅马多夫介绍,土库曼斯坦将2018年定为“丝绸之路年”,围绕“土库曼斯坦——丝绸之路的中枢”主题开展了很多活动。“近年来,中土两国关系得到全面发展,政治互信不断提升,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土库曼斯坦文化日’活动就是交流不断深入的例证。”雅马多夫说,“希望此次会议搭建起中土文化交流的新的桥梁。”

(陈 璐 文/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