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给铁路留下一部历史 |见证

王福春

1943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从拍劳模工作照的宣传干事起步,40年间,他把镜头对准火车上的乘客,从蒸汽机车拍到了和谐号、复兴号。他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成为一个时代人生百态的留影。

1963年,20岁的王福春为自己规划了与火车相伴的人生,上了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车辆班。他是铁路子弟,一切顺理成章。

王福春:“车辆班是检车的,敲锤的,没开上机车是我的遗憾。但是那时候为啥想开机车?司机挣钱多,投煤,一投几十吨,也挺累的,但起码工资高。”

王福春

他不仅没开上车,检车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太久,作为最擅长美术的检车工,王福春最终当了个工会宣传干事。

镜头下,记录40年列车上的人生百态

王福春:“1977年文革一结束,拨乱反正,开始大量技术大练兵、表演赛这些东西。我们工会开始评劳模,我们工会主席这么说,你上车间把劳模给拍一拍。因为我是搞宣传,当时也没有相机,我到技术室借了一台海鸥相机,海鸥相机是双镜头,拍完以后觉得挺好。从那次以后,一年下来以后拍了好多东西。解放服、解放帽、技术大练兵、技术表演赛,当时没觉得怎么样,现在一看都是历史了。”

就这样拍了一阵,王福春当上了摄影师。他说自己很幸运。在相机还是个稀罕物件的年代,单位买设备、买胶卷、让他拍照片,铁路工作又让他有机会反反复复坐火车、拍火车,观察乘客们的旅途生活,抓取他们生动的瞬间。

王福春:“我的职业是我的感情。对铁轨、奔腾机车、车厢的人,就是对铁路的感情。而且那时候铁路职工工作证免票,坐火车不花钱,通勤上下班。我拿相机照,开始是无意识拍的,每次 洗片子,挂在墙上一排,天天看,觉得挺好。70年代、80年代没有纪实一说,也没有专题一说,过去都是沙龙拍法,但是对我来讲,我就形成一种模式,什么模式?记录社会生活。因为我喜欢,我就坐火车,这一拍兴趣来了以后,一下子坚持到底。”

王福春的镜头,记下从1978年起的40年间列车上的人生百态。在拥挤、闷热的车厢里,在流动、喧闹的人流中,王福春看到了生活的底色。

王福春:“那个时候,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摄影师少数人玩,而且你拍片,不太介意。火车是个临时社会, 四面八方的乘客来了以后,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很亲切,坐在一起有酒同喝,有烟同抽,那时候非常好。现在环境非常好,但是没有故事,全车厢低头族,再一个,人们防范意识太强,你拍他,昨天我坐车,两个人报警,没办法,你都回避不了。”

记者:“我听您的意思,还是以前片子好拍。

王福春:以前好,虽然很痛苦,因为过去车厢里头超员,人满为患。打工的、出差的、企业推销员、大学生都坐火车,本身车速低,完了严重超员,超员200%,整个行李架上,地下,全都是人。我1995年从格尔木到西宁,西宁到武汉长沙,由低海拔到高海拔,高海拔下来以后到火炉,那汗出的,外边38度,车厢里40多度,那时候是风扇,没有空调,风扇扇的也是热风,整个抽烟、臭气味、汗味,熏得喘不过气来。我最后晕倒车厢里头了,醒了以后脑袋一个大包。”

记者:“那个年代当中,您有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作品?”

王福春:“1993年,在南宁的火车上,一个民工的孩子,五六岁小女孩,光着膀子,全是汗泥,黑色的,挤着门头就睡着了,一低头又起来。我一看心里难受,我站了五六分钟,不忍心按快门,后来我有种自责,我不能给她帮助,不能给她让座,心里很难受。在快门释放的一瞬间,刺痛我的心。”

那是中国人火车出行最窘迫的年代,也是王福春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最好的年代。他自称是火车上的“职业小偷”,偷的不是乘客的财物,而是弥漫车厢的情绪和故事。

王福春作品 《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在车里头来回走,我不停走,一趟两趟走,两眼到处乱看,我形容自己是一个职业小偷,我偷的不是旅客财物,是旅客的影像。另外很多时候,你怎么跟旅客交流?不能交流,一交流啥都没了。你要是两个年轻的搂着抱着挺好,挺亲热,完了你拍片,你说同志,我给你拍个片,一下就撒开了,拍不了,所以我不商量。”

记录历史,体验时代之变

铁路串联起家乡的温暖与未来的希望,车厢内集聚乘客们的兴奋、喜悦和辛劳。王福春说,几十年,他看着人们在车厢里的不同的喜悦哀愁,也看着铁路从一点点艰难改变到后来的飞速发展。

王福春:“电视1986年第一次进车厢,那时候我们在18次列车上,哈尔滨到北京,正好赶上。我拍了一张片,全车厢看电视。那时候老百姓家里没几台,很少。”

2007年4月18日,中国火车第六次大提速的首日。前五次大提速中,中国人认识了高级普铁和快铁;这一次,140对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快速列车在首日首次开行。“和谐号”,这3个字随后家喻户晓。那天,王福春又端起了相机。

王福春作品《动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动车大提速那天,从北京到哈尔滨往返,一下子把我也提速了。火车变白车厢了,我就增加了自己的意识感,猛拍。绿车皮逐渐淘汰,把动车高铁发展以后,它俩明显的对接,就是一个反差,一个是落后的,一个是先进的。一个过去的,一个现在的,完全变了。”

体验时代之变的王福春也经历着自身之变。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第三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一等奖,2000年后,王福春的作品走出国门,得到国际摄影界的认可。

王福春:“在丹麦展览的时候,一个荷兰摄影师看我作品,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特别激动, 他非要买。那时候我也没别的意思,东北人实在,我说你喜欢我送给你,外国人不干,外国人说我买片子是对摄影师尊重。一个卧铺的情侣,情侣在交流,他看上那张了。我说你为什么看上这张?当时两个翻译给我翻译,他说这张是中国人,你看眼神那么温馨,多好啊,要是外国人早抱在一起。”

王福春接受央广记者王颜欣采访

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复兴号,铁路的一日千里成为王福春摄影的麻烦。他以记录历史为己任,在固定的场景、千人一面低头看手机的高铁上,时代变化缓慢细微,唯有寄望于摄影师的敏锐。

王福春:“在中国铁路史上,在改革开放之前,动物不允许上车,改革开放以后上车了,鸡鸭狗猫上来了,从非典以后到奥运会期间,开始安检了,一下就给限制住了。2015年的时候,最人性化,导盲犬上车,这本身就有意思。”

但年逾古稀的王福春仍坚持着拍摄,小小卡片相机,甘之如饴。

王福春:“坐火车拍火车,坐地铁拍地铁,下了火车,走哪拍哪,不放过一切机会,这是我的天职。如果你错过了,白瞎了,所以我的相机24小时放包里头。今天出去你能拍啥、遇上啥,啥也不知道,都是未知数,有时候那个东西出现以后,拍了就有,就这么简单。每个作品都是你的孩子。”

见证者说

“社会发展进步,在火车上体现得最好。作为摄影师,我既是一个记录者,也是个见证者,见证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4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没想过中国铁路发展这么快,而且变成动车高铁。它给我这个平台,我也给铁路留下一部历史。”

—— 王福春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40年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

5月11日起

中国之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特别报道

《见证》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魏漫伦

审稿:沈静文

记者:王颜欣

音频制作:王敏

旁白:郭静、智鹏

视频审稿:王磊

摄影摄像:鲍楠、郭明

鸣谢: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