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万里路"有用吗?送孩子游学应少些功利考量

资料图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7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孩子的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6%的受访家长今年暑假会让孩子去游学,21.8%的受访家长不会。70.0%的受访家长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出国游学项目,23.3%的受访家长觉得不太有必要。对于送孩子去游学,60.9%的受访家长表示要综合考虑家庭和孩子情况,不要盲目跟风。(6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游学如果真的做到边“游”边“学”,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助于塑造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品格,还只是浅显的受益。更深层次的利好,是可以提高自己跨语言交流的能力,培养多元思维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小多看看、多瞧瞧,多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体验,总归有益于成长。不过,若想游学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离不开一个大前提,即所“游”所“学”应契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自己主动参与其中,融入到角色当中去,同时孩子本身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与之相配。不然的话,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未读几卷书,但行万里路,有何用?

此处想说明一个事实,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兜底,走得再远、看得再多,也很难有更深的感触和收获,也不会将征途中的挫折与经验,进一步沉淀为人生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像我们去旅游,走马观花式的看看,然后立此存照、发个朋友圈,炫耀自己已到此一游,除了获得一些感官印象之外,便不会有更多的触动。

正是如此,当家长送孩子去游学的时候,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还只是小学生,心智还犹如“一张白纸”,在此语境下,就应该少一些功利性考量。不要急着让孩子在游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几多收获、几多成长,避免给自己和孩子太大的压力,正确的态度应是视游学为孩子成长的一个助力,致力于给孩子的未来埋下一颗火种,让孩子的人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这样。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可能一个模子造出来,纵使真的造出来,那也是以扼杀想象力、创造力为前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尽力给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至于其他,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