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多元文化艺术,他们和“邬达克”一起前往欧洲

摘要:“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成功走入斯洛伐克、匈牙利。

“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中国多元文化艺术斯洛伐克、匈牙利行已于6月21日落下帷幕,但为演出伴奏的斯洛伐克钢琴家至今还在赞颂着那个下午的美好。“中国的艺术太高级了!”当地人这样表达中国艺术所带来的冲击力,展览所到之处,总是人潮汹涌,匈牙利国家美术馆甚至主动抛出橄榄枝,邀请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再来这里亮相。这场中国文化的成功之旅也给主办方颇多感慨和启发,“文化是一把打开共享人类文明的钥匙,这次活动让我确定,它是一把很有自信、很好用的钥匙。”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说。

属于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斯洛伐克展览现场,观众在欣赏画作。

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1918年来到上海,旅沪的29年间,在上海留下了百余幢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尽管邬达克这个名字在上海家喻户晓,但直到2010年才在斯洛伐克、匈牙利引起关注。“也许邬达克的家乡已经把他遗忘了,因为上海的高度重视,才推动了当地的重视。”为此次展览部分担任策展人的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介绍,邬达克留在上海的建筑作品既是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也是中、西文化在中国融合发展的成功见证,更是中国与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源。

上海人民对邬达克的喜爱,将邬达克文化传回欧洲,如今,邬达克的家乡——斯洛伐克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专门开辟了邬达克之旅,介绍他出生的房子、读过的学校、父亲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建造的若干建筑等,通过对邬达克的宣传,也在一定意义上拉动了斯洛伐克的旅游经济。

邬达克,原本就是一张打开中外交流之门的绝佳文化名片。在邬达克来沪百年之际推出的“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项目,是邬达克建筑之与上海的一次意义更深、更广的挖掘和实践。“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都得到了热情的响应,两个国家都拿出了最好的场馆承办展览,让主办方喜出望外。“文化走出去,特别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形成共振的点。我们很欣慰,如果不是邬达克这样一张文化名片,我们断然拿不到这样好的场地。邬达克是一个特别适合讲给世界听的中国上海的故事,能把独属于上海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我们也很自豪。”刘素华说。

项目以“展览+小型音乐会+文化与经贸互补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其中参展画家以陈家泠为首,包括穆益林、毛冬华、杜海军、王作均、贺寿昌六位各年龄段的优秀艺术家,他们还精心创作了一批展现邬达克家乡美丽风光的作品。在观展时,很多当地观众对邬达克并不是特别了解,通过这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加深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斯洛伐克的小型音乐会上,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特别准备了两首当地的民歌压轴,当歌声唱响,全场沸腾起来,所有观众一起载歌载舞,气氛热烈。这首歌是王作欣特意准备的,她在国内向斯洛伐克驻沪总领馆官员请教发音,到了当地,甚至请酒店服务生帮忙矫正自己的口型。一位外国音乐家竟可以把自己的民歌唱得这样地道,当地观众在惊讶之余,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尊重。

中国绘画要有自信

陈家泠在写生。

“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的参展作品大都既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国际化创造性的艺术语言,也激发了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观众的共鸣。

一开始,主办方担心当地观众看不懂国画,为此,策展人毛时安特地在展签中加上了“意境”一栏,作为画作的欣赏导览。没想到的是,毛冬华的水墨画在当地大受欢迎,许多穿着时髦的欧洲观众站在作品前认真研究,好奇黑、白、灰的线条竟能有这样的震撼和表达力。“他们一直在问我,这些水墨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希望能和我们的艺术家做深入交流,许多人甚至想要购买这些作品。”毛时安说。

几位斯洛伐克艺术爱好者迷上了杜海军的画,从斯洛伐克一直“追”到了匈牙利。这些欧洲粉丝的热情让杜海军很感动,“他们有非常优美的老建筑,骨子里就对建筑、对城市有亲切感,也许因为我的作品也在表现建筑和城市,而且油画语言不需要翻译,才会让他们这么着迷。”他认为,过去受到场地和经费限制,通常去国外交流的都是小作品或者复制品,难以看出画家真实水平和艺术观点。这次展览带去了大尺幅的中国艺术家原作,对于欧洲观众来说也是比较新鲜和震撼的。

“西方观众希望看到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中国绘画要有自信,尽管油画是从西方学习的,但经过一百多年的转化,已经有一批中国艺术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杜海军说。

中国民族文化精粹同样可以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当琵琶演奏家汤良兴的《十面埋伏》响起时,现场观众陶醉其间,随之情绪激荡。刘素华能感觉到他们听懂了,尽管她想不明白,由于演出仪式环节拖得过长,主持人并未来得及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内涵。然而,观众们还是被乐曲打动了。“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如果真的是中国好的艺术,不必担心外国人看不懂。”刘素华感慨,“欧洲观众喜欢那些画,也不仅仅是因为画了邬达克,而是因为艺术的精妙。”

把中国文化最新成果介绍出去

匈牙利展览场馆

“我们总是急切地想把太多东西输出给别人,但当文化走出去时,不是我要告诉你什么,而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他们想听什么,想看什么。”展览一边进行,一边不断收到当地各种艺术机构新的邀请,在欣慰于活动大获成功之余,刘素华等人也一直在思考总结背后的经验,以启后来者。

为了激发当地观众的情感和共鸣,毛时安一直在小心地布局着他的导览语言,寻找最艺术、最亲切、最人性化的表达。“我给陈家泠的12幅上海女性作品取了名字,叫做邬达克同时代的上海女性。这些美好的上海女性,反映出当时市民的生活需求,给了邬达克大量的艺术灵感……”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用文化智慧和艺术智慧寻找能够让对方有情感体验和响应的项目,并精心策划,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自说他话”,说别人听得懂的话。

“展览的成功,说明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大有可为,应该大力提倡。同时,以我为主和尊重他人间要平衡,考虑到接受者接受的可能。我们还要把中国文化当代最新成果大胆介绍出去,通过文化艺术,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采。”毛时安说。

“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项目由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并得到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市文创办支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