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1979年,改革开放正式开始,人均收入开始明显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资产累计也节节攀升,于是许多家庭逐渐冲破1万元大关。但请记住,这1万不是月收入,不是年收入,而是指的总资产。

1万块钱在当时能干什么呢?来看一下当时的物价就好了: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所以这么来看,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而当时的收入水平以工人为标准,每个月为28块钱,夫妻二人同心协力,要达到10000块钱的资产数,需要15年。

而走小商小贩路线的,因为占据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所以不需要15年这么久,有的两三年,甚至1年即可达到10000元资产。

那么好了,参考这些指标,咱们再根据如今的物价标准,即可得到答案。

1万元当时可以买肉10526公斤,根据中国猪网在2017年12月7日的数据,如今市场肉的平均价在20元,那么10526*20=210520,也就是按照吃的标准,30年前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21万元。

哎,21万元?看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呀!好像达到这个标准很容易!

那我们再换另外一个指标:月收入。如果按照15年这个标准再来看,数据又会有少量变动,根据社保查询网在2017年6月7日发布的《中国34个城市平均工资》,可以看到在北京两口奋斗15年,相当于332万元,排在第34位的长春,是192万元。

哎,这个数字看起来靠谱多了!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要牵扯到一个概念,叫做恩格尔系数。

所谓恩格尔系数,指的是一个家庭用收入的多少比例来购买食物,如果这个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越穷,而国家越富,恩格尔系数就越低,人们花在吃上的钱的占比就越低。

中国越来越富,而且始终在保障市民菜篮子的价格不会出现暴涨,所以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按照米和肉来推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按照月收入来计算得出来的数字,才是相对之下比较正确的。

30年前积蓄到1万,相当于现在积蓄200万以上。

但问题是,30年前这1万是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如今即便有了200万,为什么感觉并不值得炫耀,甚至感觉依然很穷呢?目前房价过高,或许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