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提速降费却在套餐中“埋雷”,套路又来了

网络配图

话费漫游取消了,流量全国通用了,三大运营商这几年做出了很多增量降费的举动,然而媒体却报道,用户少花钱还真不容易。

《经济日报》报道,对一些本地用户而言,单纯因取消流量“漫游”减少支出的可能性很小。相反,有部分用户可能面临话费上涨。《南方都市报》则告诉大家,固定区域的套餐,还存在着本地流量,做不到全国通用。有的运营商,不限量套餐按规定标出了达量降速,但没几天,这个提示又消失了。甚至原来的本地流量在改为全国流量后,单位价格悄悄地提高了。

这还不是全部。几天前,央视《经济半小时》再次揭开诸多运营商“影子服务”、莫名扣费以及与合作伙伴进行病毒式推广的行为。看来等待降费的期待与喜悦,和以前一样,将迅速被各种消费陷阱、机关所冲淡。口头上降费容易,要真正做到让客户安心消费,不被占便宜,还真难。

从表面上看,真正降费的主要障碍,就在于运营商们设计的各种各样的套餐。这些套餐品类之多,规则之复杂,变化之多端,文字之技巧“高超”,恐怕外人很少能洞察。也正是各式各样的套餐,让降费的政策,一点点消匿于无形。往往是这个降了,那个又收了,或者是前置条件多多,一不小心就跌入陷阱。但从根源上看,还是那句话:用户对于提速降费力度的要求和运营商对于营收增长的要求,存在矛盾。

用户的要求过分吗?显然不是。根据媒体报道,这些年来,虽然运营商的流量售价大幅度下降,但依旧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有的运营商的流量季节包达到每GB三四十元,最贵的则每GB达120元。而国外的流量却便宜得多,法国每GB折合人民币4.6元,欧盟24国均价为每GB人民币18.3元,印度则每GB只有人民币1.84元。

工信部最新的统计表明,中国的4G手机用户已经接近11亿,手机上网用户更是达到了12.2亿。这么大的市场,从常理来说,应该资费非常低才对。然而每谈及此,运营商总是强调布网之难、建基站之不易以及各项成本之高。你算你的账,我算我的账,再加上套餐、流量包的各式花账,交易的双方便如同鸡与鸭讲,总也说不到一起去。眼看着5G时代就要到来,到时候人们对流量的需求可能更多,支出就可能越大,所以建立一个彼此都认可的算账制度,非常重要。

这个制度是什么?就两个字:透明。每年的成本是多少、用在基建上的是多少、科研上的是多少、宣传和人员是多少?诸如此类,应该有一本随时可查的透明的账本,定期公布出来,方便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查阅。同样,话费、短信费、流量费等,要有统一的单位上限标准价格,各式套餐、流量包的品类,也应该受到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推出,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宣传。至于在套餐中“埋雷”,胡乱收费扣费捆绑销售的,则该直接视为违规,发现一起,就要查处一起,不仅应退费,还应该赔偿。

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营收与成本“透明”,靠运营商自身很难做到。除了舆论鞭策之外,恐怕还需要管理部门从上至下地施压与监督。这就要看决心与魄力,看还利于用户的政策力度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