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四种境界,《道德经》一语道破,最好的领导神龙见首不见尾

领导是作为组织管理者的一项重要智能,领导是一门艺术,很多人做兵可以做得很好,但不能做领导。老子《道德经》对什么是好领导,如何做一个好领导也有很精辟的论述,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这么一句话,精辟的概括了领导的四种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一、第一类领导:神龙见首不见尾

最好的领导什么样?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说“太上,下知有之”,也就是说下属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就理所当然的去完成工作。这类领导可以说是深谙老子道法自然之精髓,懂得无为而治,他们不用天天开会,可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还有一种解读,下通“不”,也就是““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最好的领导是让下属感觉不到领导的存在,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你从来不会见到他在指手画脚,这才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没有领导,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

二、第二类领导:被人赞扬

排第二位的领导,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说就是“其次,亲而誉之”。意思就是说,这类领导下属愿意与之亲近,被下属所广泛所称赞。这类领导也很好,首先肯定是亲民的,不是居庙堂之上高冷难以接近。再就是这类领导一定是为大家做实事的,给下属带来福利的,才会被人所称赞。

三、第三类领导:被人畏惧

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说就是“其次,畏之”。这类领导,征服人心靠的不是威望,成就和能力,而是他屁股底下的位子。你丫的,不听话,敢不尊重我,我就让你没饭碗,在我手底下干不下去。这类领导往往被人所畏惧,其实畏惧的是他的权力,而不是他自己。

四、最差的领导:天天被骂

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嘴上骂的领导,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讲就是“其次,侮之”。这类领导就是被下属背后骂的领导,差劲到什么程度,才会天天被人骂,我们都可以想象一下。

小结:《道德经》所悟

老子《道德经》对领导所做的这四类划分,非常的耐人寻味。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一个组织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即便没有领导,依然可以人人各司其职,工作有条不紊,这才说明领导有方。

当然,这四句话不仅仅是评价领导,也揭示了生活中的某种秩序和境界。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中国式过马路,老人扶不扶等问题,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找到症结所在和答案。

/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