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季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秀”别跑偏了!

大学“录取季”一到,有关“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消息就接踵而来。近几年连续被媒体关注的陕西师范大学手写录取通知书最抢眼。该校的通知书“最具情怀、最值得珍藏”,是因为由10余位老教授用毛笔手写,且已坚持了12年。老教授们用一周时间手写约45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参与书写的老教授年龄最大85岁,实乃“十二载的传承和坚守,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对通知书的重视,其他院校也不含糊。有些院校突出文化历史,有些突出人文景观特色,有些主打“颜值”,而有些则拼的是“内涵”。今年,清华大学的一纸通知书就走红了。该录取通知书中有一个“校门”,用3D激光纸雕做成,有30多个纸艺部件,是清华大学师生们为新生特别制成。有人称这是“别出心裁的诚意之作”,但也有人吐槽,称录取还未开始就主动曝光有做广告之嫌。

近些年,大学录取通知书越来越受重视,几乎成为各校之间比拼实力的一个平台。不过,既要看到对通知书高度重视的积极意义,却也要防止过度重视可能导致的“跑偏”。毕竟,这仅是一个“通知书”而已,无论多么精美,多么吸引人,高校为新生提供一个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快乐、人文的校园环境,当是校方更该重视的方面。

各院校对录取通知书高度重视,当然目的各不相同,但要是过分,就有可能变味儿。超精美制作需要花费不少精力,耗费过多的原材料对环保更没什么好处。把大学录取通知书做得精细一些、吸引人一些,本无可厚非,但对新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对大学有更多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其受到理性的熏染。而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下了这么大工夫,看似把劲儿使错了地方。大学不是“秀场”,而是思想和精神的发源地。对于新生来说,首先弄懂什么是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是什么,而这些才更重要。

大学,首先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骨,是精神灯塔和思想发源地,也是高端思想和精神汇聚的地方。如果你选择了在某所大学,那你就选择了一种气质和精神,而这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渗入你的血液,影响你的一生。大学是一个观念冲突,思想多元化的机体,是最能反映先进学术思想和思潮的地方。学人应该多有知识分子情怀,多以人类的命运为己任,树学术之风,为民生疾苦或社会公平和正义呐喊,绝不与庸俗同流合污……可如果大学像发广告那样发通知书,怎么看都与大学本该有的气魄不相符。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要把大学变成庄重和严肃之地,从而缺乏活泼和灵气。可大学毕竟是大学,教授治校、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等,就该是所有大学永远的追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要有以探求真理为至高准则,不唯书、不唯上的良好风气。在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件事上,除了陕西师大几位老教授的亲笔书写值得提倡外,西南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曾推出的随通知书寄出的“教授荐书单”,也值得推崇。这样的新生“见面礼”,才让人看到了大学应有的做派。

由此,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过分重视需引起警觉。新生对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境界和思想追求等理解得越深,其高等教育的旅程才会越清晰、越精彩。让学子们知道上大学是为什么,而不是了解哪儿的风景美、哪儿的女生(男生)更吸引人,否则,就是彻底跑偏。大学,也是找到人生航标,建立信仰,为今后人生做好储备,使自己始终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脉搏一起跳动的阶段。而大学需要告诉学子的,就是如何做真正的知识分子,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仅是寄去一张“高颜值”的录取通知书。

(刘天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