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新兴技术集中亮相首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喆炯)把地球当掩体来观测太阳的卫星望远镜,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的“超脑增强系统”,做成衣服鞋帽的柔性储电设备,皮肤受伤后马上就地修复受创伤皮肤的3D打印机……近日,一大批新兴技术集中亮相于首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

首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日前在深圳举行,来自“智能无人平台与体系科学技术”等十二大领域的数百个项目展开角逐。其中,不少新颖实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大赛中集中亮相,令人眼前一亮。

新型巨能柔性储电设备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朱慧轩,是今年大赛中“便携式皮肤原位3D打印即时治疗系统”的项目负责人,他告诉记者,3D打印技术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用3D打印治疗皮肤创伤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朱慧轩介绍,皮肤组织损伤有一个6小时的窗口期,错过治疗窗口期将引起伤疤和感染,乃至危及生命。而实时将高粘度的含皮肤细胞生物墨水进行高精度、高活性、高速的原位3D打印,填补了传统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皮肤组织的缺陷,对皮肤组织创伤等急性损伤救治提供了技术支持。他说,虽然项目名字听起来略显晦涩,但在将来实际运用当中,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慧轩说:“便携式的皮肤打印即时治疗系统,就是进行一个皮肤的快速修复,创意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生物墨水,具有一个很好的细胞相容性,能够促进皮肤组织细胞的生长,快速的(在皮肤原位)固化;第二是我们开发了一种压电式按需喷墨打印技术,可以将高粘度的生物墨水原位喷射到皮肤创面上,可以实现高粘度、高精度、高速的随型的原位打印。(实现皮肤仿生结构的重建)。”

今年还不到30岁的朱慧轩饶有兴趣的对记者讲,他带领的项目一露面,就立即引起了大赛其他项目负责人的纷纷询问和关注。而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陈昆峰。

陈昆峰今年参赛的项目是巨能柔性即用即制储电技术,其开发的新型巨能柔性储电设备具有充电速度快和用电时间长的特点。不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充电设备,这项技术主要突出一个“柔”字,是可与手套、衣服、鞋子等制作成一体的。陈昆峰表示:“我们是在这次比赛的过程中,听到了皮肤3D打印的这个技术,就感觉可以和我们柔性的储电技术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进行了一个深入的交流以后就发现,用3D打印可以做我们一个柔性的储电器件,这样的话一是摆脱传统冗长的制作过程,能够一体成型;第二可以额外的去做一些功能性的延伸;第三通过3D打印可以把我们的器件最大化的去减轻,使我们的器件小型化超薄化。”

据了解,像朱慧轩和陈昆峰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自“率先杯”大赛启动以来,一共收到了600余个项目报名、共3000余名参赛选手,其中包括70余个中科院院属单位,100余个社会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及双创团队,并有20余家创新企业、投资机构表达对接意向。在比赛过程中,既有天马行空的未来科技畅想,也有针对当前技术瓶颈的着力突破,还有瞄准落地的产业应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表示,通过“率先杯”这个平台,创新思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参赛选手来源多、项目涉及领域广,许多创新企业和有创新思维的青年才俊积极应赛。通过这个平台,创新思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创新人才得到了充分历练。一批优秀的团队和创新成果脱颖而出,通过本次大赛,我们搭建了在全社会寻觅优秀科技人才,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中国科学院也将在参赛项目中,遴选优秀的选手、团队和优秀的成果,进行持续的支持。”

“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

皮肤3D打印技术即时治疗系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