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病,缺钱病”:负债的年轻一代

导语:一边是生活成本的沉重负担,另一边却是消费盛宴,疯狂购物。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而言,这到底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还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尤为适用于中国的年轻一代。

在今天的中国,物质生产资料极度丰富,淘宝、京东、海外购,让心仪的物品下单就能送到;支付宝、微信钱包等便捷支付,让线下消费更加简单方便。但与此同时,钱包急速掏空的年轻一代收入跟不上支出,转向网贷的年轻人被借贷公司暴力催收的新闻屡见人们视野。

“穷到怀疑人生”

不久之前,一个“到底90后每个月收入多少算正常?”的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我94年的,小学老师,2700元,平常都在吃土。”——@凤九呐

“护士,试用期,一个月1000多,参加完双十一,现在喝西北风,风大,比较饱。”——@托马斯囧

“我身边最穷的那个朋友,欠花呗90元钱,没钱还,分三期,承包了我一年的笑点。”——@转身瞬间回到了原点

人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有些年轻人一个月有上万的月薪,却依旧穷到怀疑人生。

目前,199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已经集中进入结婚生子的年龄,买房、买车、养小孩等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对很多人来说,买房的需求一直有,但真正推动他们下定决心在买房的,还是2016年上半年开始疯涨的房价。长沙的小陈就是其中一员,当时房价疯涨,一天一个价,“夸张的时候一天一平米要上涨几百块钱”,快速上涨的房价让他坐不住了,而现在房贷、车贷在身的他直言养不起孩子,不敢生。

没有养家负担的年轻人也不轻松。一位二线城市的90后姑娘向笔者细细地算过一笔账,房租按合租900元/月,一日三餐至少40元,一个月就要1200元,水电费、网费150元/月,话费100元/月,交通费120元/月(打车费等费用还未计算),每个月还有跟朋友同事的聚会(500/月),各种红白喜事等份子钱(500元/月),这些基本支出就要3470元了。她说,这还是自己没有背负房贷、车贷前提下的基础生活开销,也没有算上购买护肤品、化妆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费用。

生活成本这么高,但年轻一代工资收入并不可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7569元,而在日前公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排行榜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16届毕业生以8877元和8872元的工资水平分居第一和第二。随着表格的下拉,人们能看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知名度不及他们的大学薪资就徘徊在4000元左右了,其他大专、职校毕业生的起薪可想而知。

年轻人的消费热情

一边是生活成本的沉重负担,另一边却是消费盛宴,疯狂购物。在知乎的一个年轻人该不该存钱的问答里,有一位是这样回答的,“别在最好的年纪辜负自己,别在该买买买的时候谈省钱”;还有的人说“只有花钱,才能让自己更值钱”。这些获赞颇多的回答代表了时下很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这从年轻人钟爱的淘宝“双11”狂欢网购节可见一斑。11月11日,消费者自称剁手党,纷纷出动,而这一天大家见面的问候语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买了吗。众人拾柴火焰高,数据显示,2013年的“双11”成交量额362亿元,2014年“双11”成交额571亿元,2015年“双11”成交额912.17亿元,2016年“双11”成交额1207亿元,2017年“双11”成交额2953亿元。从2013年的362亿元到2017年的2953亿元,4年时间成交额翻了8倍多。

为什么年轻人消费热情如此之高?

让.鲍德里亚在分析现代社会时,指出这是一个消费社会,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成为一种符号,并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专家一语中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存在攀比性消费行为,你没有的我要有,你有的我要有更好的。

前段时间被媒体报道的李敏(化名)就存在这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李敏是西安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有一天,她的手机坏了,看到其他同学都用苹果,也想买一部。她家庭条件不好,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犹豫之后,李小敏通过校园贷平台借了12500元,买了一部苹果6S plus。

像李敏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负债背后的隐患

“大家都有病,缺钱病”,有人这么自嘲。

年轻一代人生刚刚起步,最喜欢的花是“有钱花”“随便花”,最容易患上的就是缺钱病。收入跟不上的话,负债就此开启。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比重)在2008年仅为18%,9年间激增了30个百分点,2017年二季度居民杠杆率达到了47.4%。因为贷款买房、买车等刚需的存在,年轻人的负债增长尤其迅速,积累的潜在风险更大。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产生供给,如信用卡等超前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而近几年,审批条件宽松的网络信贷平台野蛮生长,遍布全国;于是中国最缺钱又最能消费的年轻人群体,纷纷转向他们,提升自己落后的钱包额度,开始一场借贷和消费的狂欢。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过“禀赋效应”,该效应是这么说的:“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该理论也许,同样适用于负债这件事。前文中说到的李敏,据媒体报道,到了第一次还钱时间,李敏就意识到自己还不上。她没告诉家人,却转而找到另外的校园贷平台,拆东墙、补西墙。8个月后,她身上的债务已经高达23万元。

借给李敏们的钱都被贷款公司、借贷中介以“砍头息”等名义事先扣除了部分金额,砍头息就是贷款公司先抽走利息,即借10000元,借款人也许只能拿到7000元或更少,但还款必须还10000元。除了“砍头息”,还有许多P2P借贷平台、中介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设立各种收费名目,额外收取高额费用。有人说,有些现金贷平台其实就是高利贷,年息最高能达2000%,为了催收,许多不正规借贷平台还会把债务外包给一些社会人员,因此,非法拘禁、绑架勒索的现象时有发生。

年轻一代值得提高警惕之心,千万勿因缺钱而陷入借贷泥沼里。

来源:《文史博览·人物杂志》

文| 肖潇

运营人员: 周卉 MZ019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