茑屋书店其实是老年活动中心?读懂零售业你需要一些底层视角

编者按

“什么是新零售?早年超市业态刚刚出来时,超市就是新零售,便利店业态刚刚出来时,便利店就是新零售,因为它们都改变了获客方式、流量成本以及供应链的效果。所谓新零售,本质上争夺的一直是消费者,争夺的是流量。”

分享 / 翁怡诺 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

作为身处大消费行业一线的投资人,我们看到的新东西很多,想去思考或验证的新趋势很多,会有很强的焦虑感。零售业的玩法一直都在迭代,下面分享零售业未来演化的一些思考视角。

翁怡诺在新零售新锐成长营2期上分享

视角1 ——

连接用户的能力决定企业的价值

商业的竞争是对用户时间和空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时间的竞争。按照时间的性质,“国民总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总时间;一是娱乐总时间。零售、餐饮类的需求占用的是实用总时间,满足的是基础需求,强调高效和靠谱;娱乐总时间是帮用户“浪费”掉他的碎片化时间。现在很多高市值企业占用的都是娱乐总时间。

背后的一个逻辑是:企业的价值是由它所构建的连接决定的。

目前,世界上有四个领域可以产生超级财富积累。

一是资源型领域,比如房地产、矿产,这类企业构建的连接并不多,但掌握资源;

二是金融领域,银行等金融企业提供的是支付场景的连接,金融服务的频次比较高;

三是零售平台,连接的用户越多,生意价值越大,零售是平台生意。正如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用户,赚钱只是创造用户的副产品;

四是社交平台,互联网构建起了庞大的连接,从实物型产品向精神娱乐内容发展,比如看美剧这一需求就使用户跟平台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连接,无聊时用来打发时间的抖音也是。

在整体思考商业的时候,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视角:

其实很多生意越底层,用户的黏性就越强。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超市里的原始人》这本书,里面谈了很多底层的东西。

视角2——

零售业态的演变就是流量的演变

具体到零售行业,行业业态演化的背后是流量的演变,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何为流量?流量是人跟物之间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找物,在人找物的过程中要规定好两件事情才能产生流量:一是时间,二是地点。比如,最早的一种零售流量形态是赶集,在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赶集就是一种流量行为。

百货其实就是在赶集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固化流量。比如天一下雨就没法再聚集到老槐树旁边了,人们就造一个房子出来,把商品的售卖集中到房子里去,这就形成了百货最原始的形态。当百货越开越多,生意越来越好,流量进一步汇聚,就形成了商圈的概念,比如上海的徐汇商圈。大家都知道早上9点到晚上9点都可以在那里买到东西,也是一种人到商品的流量形式。

有人说百货是被电商干掉的,其实不完全对,B2C电商只是压倒百货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干掉百货的是品类杀手。当消费决策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从制造方转移到消费者时,消费者就会越来越重视体验的便利性与业态的专业度。比如,原始百货里就分拆出了国美、苏宁等专注于家电销售的零售业态,百货的食品版块就延伸出了超市,等等。专业连锁的出现是百货往下掉的核心原因,B2C电商在服装品类上给了百货致命一击。

演化过程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线城市业态越来越小型化,低线级城市业态越来越大型化。在人口少的地方要搞大,一些没见过的大型业态能吸引巨大的流量;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什么都见过,就越做越精细,所以小业态在高线级城市反而会流行,小到一个茶饮店、一个鸭脖店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

购物中心也很有意思。人本源的需求不只是购物,购物是满足需求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底层需求的全部,我们的底层需求还有娱乐、体验、社交,等等。比如,传统咖啡业态的内核其实就偏社交,我们约朋友到咖啡店见面,没有几次是真的为了喝咖啡。购物中心就是一个超级业态,它试图把能看到的东西都糅在一起,把各种需求都导在里面,以此构建了流量中心。

视角3——

零售商到最后都是玩供应链

零售业的核心KPI是什么?流量、转化率与复购率。零售业态不断迭代的背后是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日益极致化,效率包括渠道效率、供应链效率和消费者效率。流量对应渠道效率,供应链效率对应转化率,消费者效率对应复购率。

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场景端。人与商品之间通过场景进行转化,场景可以是门店,也可以是一张图片。

二是供应链。今天真正跑出来的大零售商本质上赚的都是供应链的钱。在我看来,零售玩法本质上讲究的是密度,从物理场景来说。7-11创始人就曾经说过,7-11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是密度。

我们学习了很多标杆,并不是说它们的店有多好看,其实很多时候,店也没什么不得了。它最后赚钱是由于供应链的高效。加盟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加盟是连场景端的利润都让了出来,不赚场景的钱,最后赚的也是供应链的钱。

所以,零售一定要落在供应链上。我们喜欢的零售企业有一个特点:店丢在哪里都能活。就像一颗野草的种子,未必要有很高的坪效,但是能赚一点钱活下来,再丢到另一个地方,赚一点钱活下来。这些种子撒出去之后,野草可以快速长出来,都不死或者死掉一点点,最后赚供应链的钱。

零售商发展到最后阶段,消费者喜欢不喜欢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是消费者没得选,赚的是密度跟供应链带来的极致价值。这是一种平台化的生存之道。

视角4——

新零售本质是流量成本过高导致的模式迭代

什么是新零售?早年超市业态刚刚出来时,超市就是新零售,便利店业态刚刚出来时,便利店就是新零售,因为它们都改变了获客方式、流量成本以及供应链的效果。直到有一天,你的商业模式由于流量成本过高,毛利空间不足以覆盖成本,模式就会崩塌,需要再一次进行迭代。

从零售商的角度看,效率体现为成本更低;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效率体现为犯错成本更低。讨价还价普遍时,消费者的犯错成本很高。但到了今天,能生存的零售商基本上都是死心塌地对消费者好的,甚至竞争发展到极致时,商品端先不赚钱,平进平出,规模大了之后再收一点点钱。直到今天,新零售本质上争夺的仍然是消费者,争夺的是流量。

眼下所谓“新零售”的代表企业都是以线下场景作为流量获取方式,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服务型零售的兴起。

流量是所有业态最底层的东西,流量成本一旦过高,商业模式就不成立了。服务型零售是什么概念呢?起因是,卖货存在明显的流量上限,如何突破?有人就想办法将服务的流量再导入一点进来。服务是人的需求领域中比较底层的一个逻辑,除了买一个商品,我可能更需要一种服务。服务需求的流量跟零售的商品流量相结合,就是服务型零售。

我个人对新零售的狭义定义是,技术驱动的双向流量的服务型零售,也就是既通过线下获客,也通过线上获客,两者会员打通之后,既有对应的零售底色,又增加了服务带来的流量。盒马鲜生是最典型的代表,核心逻辑通过线下餐饮加体验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客流,再把流量转换到App上面。

所谓“新零售”,本质上争夺的一直是消费者,争夺的是流量。

未来零售业的机会点

盯住老年人

预判品牌零售服务的变化,核心是对未来消费者的观察。很多VC的视角是重视年轻人,年轻人有未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投资效率来看,我们观察到,正在老去的70后是核心的消费人群,他们是典型的时代受益者,是近几十年来最有钱的一代人,再过20年就成了老年人。研究如何激发老年人的需求,效率要比对付年轻人来得更高。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将全面改造消费服务的供应关系。

比如,现在去日本做新零售相关的调研,有一个新的标杆——茑屋书店。茑屋书店是日本社会老龄化的结果,本质上它是一个社区老人活动中心,而不只是一家书店。对一个有知识的老人来说,读书是一种打发时间的重要方式,是老年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场景入口,看完书中午可以吃点盒饭,顺便买点家居用品,所以说它是老年活动中心。

回到社区

从流量的观察视角来看,新零售还有一个机会是中国社区商业的价值重塑。人们生活在三个大场景中:第一个场景就是社区,人在家里;第二个场景是办公区,人在上班;第三个场景是购物中心、旅游景区等等,人在外出。

三个场景中最核心的是社区。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发展,社区的流量会越来越大。社区商业重塑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多地产商已经在想这件事,碧桂园做了凤凰优选,万科做了第五食堂,就是想经营好社区里长期存在的流量。

社区商业有五大关键业态:生鲜零售、生活方式类杂货、家庭娱乐、健康美丽、快餐休闲餐。便捷性、小规模化、主题鲜明、互动体验等是社区商业服务的几大特征。总之,怎么玩转社区值得反复思考,这是一个长期的变化。

走向海外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们要有全球眼光。过去十五年,我们都在学习7-11、沃尔玛,感觉它们是典范。当今中国这些线上线下的玩法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对外输出的标准,输出到东南亚等地之后很可能演绎出新版本的新物种。国内竞争的血腥程度远超海外,中国人在海外搞事情的能力超一流。中国的新零售实践有可能改变世界的供应链和流量模式。名创优品模式的海外输出就是一个例子。

盒马鲜生给我们上的八堂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