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广西乐业民俗文化 的魅力所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沿成风,相染成俗。”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各种民俗风情,也充满了悠远感人的民间情调和韵味。

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乐业享誉中外,流传至今。乐业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丰富,这一期,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

数千年前,造纸术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华夏文明也因此有了记载。

数千年后,在广西乐业县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小山村,1800多年前人们用于造纸的古法技艺仍生生不息地在此地传承。

▲灯与影下的作业

这种传统的造纸方法,主要以竹子为原料,经过石灰水浸泡、风干、清水泡竹、粉碎、水杉根水浸泡、清水泡纸浆、捞浆、榨纸、检页、晾干等多道工序,历时半年才做出草纸出售,把吉造纸远近闻名。

▲妙手能工,半年修得一薄纸

母里屯属马庄乡,距乐业县城35公里。该屯地处石灰岩山区,但四周生态完好。

而长期以来,让这个屯远近闻名的是这里奇特的民风民俗:世代一直沿袭女人当家,家里家外,无论大事小事,全是女人说了算,活生生地保留着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的主要特征,十分令人神往。在这里,女人说一不二,男人言听计从。

▲你一言我一语

▲岁月在缝补中显得格外安好

尽管是女人说了算,但这里的女人们也不是颐指气使,全屯家庭仍十分和睦。目前,已有中央和区级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也派来专家考察证实,在中国汉族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科考和旅游价值。

卜隆古歌发源于乐业县磨里村,是布柳河一带流传已久的壮族歌谣,传唱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歌声阵阵中散发出淡淡的欢愉

为了使这一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当地通过编撰卜隆古歌书籍、建立传承基地、举办大型活动、文化进校园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壮族卜隆、了解卜隆古歌。除此之外,当地还形成了一种“卜隆古歌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通过老一辈人传唱,使年轻人爱上卜隆古歌。

唱山歌着盛装,也是卜隆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节庆活动,卜隆人都喜欢穿着他们自己制作的土布衣。尤其在卜隆节这一天,穿上靓丽的卜隆服饰更是必不可少。

乐业县甘田镇素有“龙乡”之称。自古以来,甘田人对龙有无限的崇拜和敬仰,每年的春节一直到元宵节,村村寨寨都有舞龙的习俗和传统,历代不衰。

舞龙节上,各支舞龙队伴随着锣鼓声,都拿出了自家的看家本领,舞龙的动作是千变万化,时而蛟龙漫游,时而头尾齐钻,时而龙摆尾和龙抬头。一条条长龙腾云驾雾,入海破浪,结合跳跃、扑腾、登高、翻转等高难度动作和摆出各种造型,让人叹为观止。

▲舞出姿态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让舞龙成为甘田人喜庆佳节最主要的民间活动。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娱神娱己、彰显力量、兴旺人丁、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乐业花坪拥有最古老的的瑶族铜鼓,逢年过节或是贵宾来访,瑶族同胞就请出铜鼓,举行古老的祭鼓活动后,敲铜鼓、跳瑶族铜鼓舞祭祖先或欢迎贵宾,这是瑶寨最隆重的活动。

拉岜瑶族原本属于贵州苗族,从贵州省紫云县、望谟县迁来至今已有12代,在此定居了300多年,他们把自己界定为“木引瑶”,归属瑶族支系,语言属苗瑶语族语支。

▲大手牵小手,载歌载舞

300多年来,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村民勤劳善良,渴望通过辛劳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铜鼓舞是表达美好愿望的独特方式,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恋旧的情结所致,每当唱灯戏前后,都会想起村里唱灯戏的情景。

乐业逻沙唱灯自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形成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唱灯戏有唱灯舞龙的文化传统,每年农闲时节或吉庆节日,有灯队走村串户庆贺新春或恭贺建房、庆祝婚嫁等。目前,逻沙唱灯戏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逻沙乡仁龙村也被评为“广西逻沙唱灯戏文化名村”。

灯,谐音同“登”,寓意五谷丰登、步步高升的愿景。过去,人们面临残酷的自然和艰苦的生活等各种挑战,虽有对未来的恐惧,却始终保持坚强乐观的心态。

每逢秋收季,人们会自发编织灯笼,持灯歌舞,向明天祈愿。至今,沿袭下来这美好的习俗,已演变成浓浓的民族风情。

以歌舞传承文化,

以服饰记载历史。

乐业,远古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你来体验!

资料来自:广西乐业世界地质公园

审编:南方火力点资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