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术难题 找科特派“点菜下单”

温氏养鸡生产线视觉中国

你或许没听说过温氏,但你应该吃过他们家的产品。

35年前,7户农民集资8000元承包了簕竹鸡场,成立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如今该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肉猪和优质黄鸡生产企业。

“温氏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尤其是创业以来大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入驻,为公司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在8月初召开的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行动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会上,温氏董事长温志芬说。

广东虽是经济大省,但农村经济发展与经济地位并不相称。2007年,广东提出“借人借智”的创新模式,设立“田园农业科技专家服务行动计划”,启动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多年来,活跃在广东三农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大放光彩,技术入户入企,产业对接入村到站,尝到甜头的各乡村和企业纷纷到科技管理部门“点菜下单”。

入驻企业 不单打独斗,背后是一个学科

吴珍芳的身份很特别,他既是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又是温氏养猪事业部副总裁兼温氏研究院院长。10多年前,他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温氏,一直干到现在。

培育种猪专门化品系,采用多元杂交生产瘦肉型猪是养猪产业的必然选择。吴珍芳潜心研究种猪育种技术,开发和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加快了选育进展,培育出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形成了华农温氏猪配套系。“培育的新配套系种猪,长得快,肉质好,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吴珍芳说。

该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目前,新配套系种猪已推广至全国22个省市应用,每年可创造产值超300亿元。

除了吴珍芳,在温氏,还活跃着一批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得益于他们的技术支持,温氏拥有多项先进科技成果,自主培育了30多个畜禽配套系。

这些深入企业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其背后是一个学科甚至一所大学。如华南农业大学派驻到温氏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可提供育种、营养、疾病防治、环保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而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他们还根据不同地方的农业科技需求,形成科技特派团带技术、带项目的形式。“我们以院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依托,采取机动灵活的工作方式,团队与个体相结合,深入基层、深入站点、进驻企业、进驻园区,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该院院长陆华忠说。

帮扶农村 精准对接,推动整村脱贫

昔日有着“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称的河源市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如今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村里建成的120亩蜜柚种植示范基地,长势喜人;最近一批刚出栏的优质鸡,还没上市,已被抢订一空。

今年年初,该村举行了首场脱贫产业分红大会,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贫困户养鸡合作社分红收入130427.13元,36户贫困户人均分红787.66元,最多一户分得7088.94元……”在一份“蜜柚栽培管理月历”上,记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月种植要求,村民只需按图索骥。这是驻村农村科技特派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黄建昌教授的“杰作”。

黄建昌与贫困村精准对接的方式,在广东并非个例。目前,广东已形成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团队协调配合行动的局面,推动了整村扶贫整村脱贫。

“甜蜜事业让农村生活更甜蜜。”广东省生物工程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教授安玉兴如是形容他的工作。他和团队针对粤北翁源蔗区常年有低温冻害,甘蔗留种较困难等问题,针对性地提供脱毒组培苗和技术指导,优化糖厂原料蔗管理技术。这使得韶关市唯一的甘蔗制糖企业——广东省茂源糖业有限公司种植甘蔗健康种苗20万株,一、二级苗圃面积约达200亩,为蔗农提供优质种苗近10000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860万元。

记者从广东省科技厅了解到,广东省现已面向全省2277个贫困村征集乡村振兴技术需求,第一批677个贫困村报送了技术需求,广东省科技厅全部予以支持。刚出台的《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透露,力争到2018年年底,累计完成约2200个村的选派对接,覆盖全省9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到2019年,基本完成对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制度保障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

蹲田间地头、进科技讲堂、破生产难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陈汉才怀揣“三宝”,走遍广东所有种植蔬菜的县。

“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是产品销售难、种植技术落后、种植效益低,可是往往这些又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在推进蔬菜种植中,陈汉才摸索出一套既能帮扶企业,又能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经验。

陈汉才来到韶关始兴县盛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后,从品种选择、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跟踪服务,引进多个蔬菜品种,制定多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起一套适合基地的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在他的帮助下,仅3年多时间,该公司的种植面积从200多亩扩大到1000多亩,营业额从2015年的2000多万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4000多万元,并解决了当地1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广东,以陈汉才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特派员还有1.3万余名,覆盖了全省1300多个乡村产业。农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农业科研基础条件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需要等,一直是广东农业的软肋。借力农村科技特派员发展农业是广东的创新做法。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在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搭建“唱戏”舞台方面,广东一点都不含糊: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了特派员的选派、考核、晋升、身份去留、成果分享等关键问题;还帮着牵线搭桥,以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方式,推进服务对接工作。此外,每年在“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指南中设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题,以项目形式支持特派员开展工作。今年,他们利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2300万元,以“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开展了第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千村大对接工作。

“对特派员,我们不考核论文和专利,而是看你在实践中,用农业科技知识、成果帮了多少农户,做了哪些实事。”王瑞军说,“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实践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形成课题和项目提出来后,我们就支持。这样一来,农业科研项目更精准、接地气。”

近期,广东将启动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重点对接粤东西北地区、贫困村等区域,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