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回应:真正的省医月饼只有这三个地方才能买到!

今天(8月15日)上午

小知知来到花溪迎宾馆参与

“第五次汉学家文化翻译国际研讨会”

现场70多名作家和汉学家围绕

“我的创作和生活”以及

“为什么选择翻译你”

两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本次研讨会是首次在贵州举办。作为贵州的一大文化盛典,贵州省的5位作家,还介绍了贵州省文学创作情况,目的是增进省外作家、海外汉学家对贵州文学的了解,助推贵州文学“走出去”。

林恪

林恪是莱顿大学当代

中国文学博士和著名汉学家

作为2012年度荷兰文学基金会翻译奖获得者,他曾先后将多部中国现当代小说翻译成荷兰语,如钱钟书的《围城》、韩少功的《爸爸爸》等,林恪告诉小知知,荷兰语《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现在也在进行当中。

林恪告诉小知知,在荷兰,中国文学不算普及,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人通过中国文学了解中国。

汉学家 林恪:西方的欧洲人喜欢看外国文学,就是美国文学或英国文学,只看同一种东西,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一定要展开眼界,世界上有各地的各种文学,各种文化背景,中国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一个很大的主流文化。

欧阳黔森

贵州省作协主席 欧阳黔森:这个研讨会放在贵州来召开,证明我们贵州的文化在长足地发展,也是与这几年我们贵州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对我们贵州作家来说,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世界级大师,跟世界级汉学家交流,实际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对推介我们贵州作家,推介我们贵州文化,都应该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

贾平凹

作家 贾平凹:这几年贵州的发展非常快,再一个贵州的山水也是特别好,我之后也可以写一些关于贵州的小散文之类的东西。

此外,在今天的闭幕式结束后

与会嘉宾还将前往从江县进行文学采风

将深入到苗寨、侗寨体验民族风情

贵州的民族文化将

通过他们的笔下传遍世界各地

以下文学大咖们在

“第五次汉学家文化翻译国际研讨会”

当中的金句回顾

一起来感受下文化大咖的文学熏陶吧~

1

铁凝

这里是贵州,一个拥有奇特地貌和壮美文化的省份,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居的多彩高原。这里也是贵州省会贵阳,它尽心守护自然生态之美,同时以开放之心,把自己打造成智慧城市。

2

莫言

对于翻译家来讲,第一是把文本吃透,这个吃透翻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不仅是读出文本表面的东西,还要透过理解作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的潜台词。

我认为能够将独特母语风格转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最成功的翻译。

3

贾平凹

很多文学上的道理等到快老了才慢慢明白,但是老了身体也不行了,这是一个很苦恼的事。

贵州文学的声音并不弱小,这里具有和中原完全不一样的民俗风土,而贵州作家基于这样的乡土写作具有独特的优势。

4

余华

我在葡萄牙开讲座时,有一个教授的得意门生,一个中国的学生。为了她的论文,自己翻译了我的一部作品;里面有一句话“宁要一根草,不要一根苗”,她男朋友看了不理解,因为葡萄牙人觉得草和苗没有区别,她找了葡萄牙译本来看,把“一根苗”翻译成了“一朵花”,葡萄牙人看了就懂了。

5

韩少功

我前几天看了央视一档人机对战的节目,机器和人对战翻译。现在翻译进步很快,对翻译家的挑战很大。机器翻译一般的翻译没有问题,但它没有办法分析文学。文学翻译是最难的,它有文化,有情感。文学语言在不同环境下的含义千变万化。但机器翻译值得重视,它将会淘汰掉二三流的翻译家、作家。所以,我认为应该写有文化,有情感的作品。

6

王跃文

有人说我是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我很气愤,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不是我是司马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