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有“弟弟”啦!

新华社上海9月11日电(记者贾远琨)与进出码头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相比,它只是一艘“小船”,但它却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设计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可达60天,载员90人。“雪龙2”号最突出的能力是可以以2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不仅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实现了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9月10日,“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图片由江南造船厂提供)

“技术指标对设计、建造和检验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江南造船“雪龙2”号总工艺师赵振华说,针对“雪龙2”号的建造难点及特点,江南研究院提出了17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其中,重量重心控制技术、智能船舶系统技术、动力定位系统设计、超低温防护、减振降噪控制、月池系统安装调试技术等项目最为关键。

南极科考,必过“魔鬼”西风带。科考船每次穿越西风带,都要受到一场“洗礼”,风浪大时,船体横倾甚至可达38度,这对科考船的重量重心控制、稳性控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通过精确地分阶段更新核算,最终确保下水的时候能够准确定义新船的重量重心,保证新船的初稳性高,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赵振华说。

“雪龙2”号不仅能够应对多变的自然环境,还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调查能力。它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

“如此小的船,加装了这么多复杂的系统,为了实现预设技术指标,固化设计技术状态,实现多专业综合平衡,项目组日以继夜协同工作,优化设计方案,确保了设计工作顺利推进。”赵振华说。

9月10日,“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图片由江南造船厂提供)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自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集团的切割车间里进行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以来,总体进展十分顺利,此次新船下水后还将进入系泊试验和内部装修等。

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