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重记忆永存

作者旧照

炼钢车间廉勇摄

张瑞,1983年到沈阳重型机器厂,曾任厂党委宣传部《沈重报》主编。在沈重工作了近20年。2012年初应中国工业博物馆之邀,为重装馆撰写了题为《国之重器》的展览解说词。

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沈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4年2月,25岁的我,满怀豪情地站在工厂大门前,踌躇满志地憧憬着未来,当时我不会想到30年后,沈阳重型机器厂的名字会消失,更不会想到我会在今天写下这样的文字。

沈阳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7年,最早名为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制钢所。1953年8月定名为沈阳重型机器厂,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重型机器厂,被誉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摇篮”。在“一五”至“六五”期间,沈阳重型机器厂创造了40多项“共和国第一”。

共和国第一炉钢水

在铁西区卫工北街与北一西路交汇处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当你踏上台阶进入大厅时,你会看到地上镶嵌着一块锈迹斑驳的钢板,上面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1949年10月31日,沈阳重型机器厂。”

作为一名在沈重(沈阳重型机器厂简称)有着近20年职业生涯的老沈重人,受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重托,我有幸成为该馆《重装馆》展览大纲的(唯一)撰稿人。

面对这部涵盖了150多年中国重机工业发展历程的展览大纲,作为这部恢弘史诗的记录者,我被那火红年代气势磅礴的场景所深深感染。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当时的沈重,可谓是马粪遍地,一片狼藉。然而,就是在这片积雪覆盖的废墟上,为了重建工厂,恢复生产,意气风发的工友们响应沈阳特别市政府提出的“让工厂冒起烟来”的口号,以极大的主人翁热情,仅用8个月的时间,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奇迹,修复了炼钢平炉。

1949年10月31日,在开国大典后的喜庆日子里,沈阳实验工厂(沈阳重型机器厂的前身)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那一刻,整个厂区一片沸腾,飞溅的钢花映照着炉前一个个喜悦的笑脸,工友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钢水生产出来了,更加激发了工人们当家做主的热情,工厂掀起大生产的热潮。回想起那如火如荼的岁月,工人们是不分白天黑夜,摸爬滚打在现场,人人都是不顾辛劳、不计报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报答新生的共和国。一时间,“创造生产新纪录”图表上的红箭头像是插上了翅膀,生产记录天天被刷新,月月创新高。

给毛主席的报捷信

今天,当我们翻看1952年12月24日的《沈阳日报》,会惊喜地看到,在这天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一封东北机械二厂(沈阳重型机器厂的前身)职工给毛主席的报捷信。信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向您报告一个胜利的消息:在十二月十六日,我们试制的巨型机器一一五吨蒸汽锤成功了!这个五吨蒸汽锤是个又大又有劲的机器,全部重量一百五十吨,全高九米半,最大打击能力是四万三千八百公斤米。按照我们厂子的设备条件,制造这样大的机器是很困难的,吊车都吊不动,过去我们不但没做过,也没见过。我们知道在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没有各种各样的大型工作母机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和往常一样,克服了许多困难,把任务完成啦,并且又有改进。如原来的图纸是拱形的,不好加工,装配也困难,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把它改为桥型的,这样不但解决了加工和装配上的困难,使用上也方便了,比如按原来拱形的,操作时就需要弯着腰,改成桥型以后,就可以站着操作了。大砧子没法加工,我们就现做了一台三百多零件的活动镗床;制造汽缸的时候,为了提高钢铁质量,我们学习了苏联做气压冒口的先进经验,节省了一吨零七百多公斤铁水,还保证了质量。制造这台蒸汽锤,从设计到装配完成,只用了六个月,比计划提前了四个月。

五吨蒸气锤的试制成功,解决了那时国家不能锻大型部件的困难,给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给继续试制大型工作母机创造了技术条件。

大转子小组组长

在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人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名字:陈富文。

他就是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组长。

大转子是水轮发电机转轮,它经过水力冲击旋转起来,带动发电机发电,是整个机组的“心脏”。

1953年,沈重成立了大转子铸造小组。在此之前,陈富文和工友们连大转子是个什么样都没见过,一下子要把形状复杂、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的转子琢磨透,简直是异想天开。在陈富文的带领下,大转子小组的老一辈工人师傅们,奋发图强,苦战攻关,不断探索研究,一次次改进造型、对芯工艺,当年就研制成功国产水轮机转轮,从而结束了我国大转子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国家力推火力发电之前,沈重的大转子名扬四海。从仅能生产性能一般的转轮,到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的转子,并且以30年生产173台转轮无一废品的卓越业绩,创造了水轮机转轮生产史上的奇迹。1964年,大转子小组同马恒昌小组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全国机械战线上的两面旗帜。1979年,陈富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大转子小组被命名为“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红旗集体”。

沈重不仅是制造大机器的工厂,也是劳模辈出的地方。在当年的沈重厂一提起劳模,人们都会骄傲地说出一大串闪光的名字,如王铮安、杨洪吉、金福长等。沈重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省、市劳动模范,劳模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煤海航母』横空出世

在1995度《沈阳新闻奖》评选中,我写的一篇通讯《首台大型斗轮挖掘机横空出世》被评为一等奖。这也是来自基层工厂的稿件首次获得沈阳市新闻最高奖,后来这篇通讯又获得第二届中国机械新闻二等奖。它报道的是中国重机行业的一个重大事件。

1995年4月10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露天煤矿,当我背着相机下车后,一个十多层楼高的橘红色机械设备巍然矗立在眼前。这台设备长140米、高38米、宽25米,据说自重达2500吨。这就是由沈阳重型机器厂生产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陆地上大型的可移动设备,它的名字叫“斗轮挖掘机”。这台挖掘机的生产能力是每小时360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这台设备填补了我国露天矿没有大型连续采掘设备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的开采技术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又一次展示了沈重作为“中国重型机器摇篮”的地位。

站在这个撼天动地的变形金刚前,我的身材还没有行走履带一半高,我一边拍照片一边想,它多像一艘在煤海中航行的航空母舰,对,就叫它“煤海航母”,沈重制造出“煤海航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忘不了那天晚上,欢庆的时候,我看到许多装配工人激动得喜极而泣,眼中闪着晶莹的泪光。然而就在庆功的红酒即将倒入高脚杯的时候,我接到通知要马上回沈阳。于是,我和厂办主任陪着厂长在夜幕下,驱车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当第二天晨曦微露时,我们赶回了沈阳。

后来我时常在想,那天的红酒一定是很甜。

沈重重生

2006年末,沈阳重型机器厂与沈阳矿山机器厂合并组建了“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更名为“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至此,沈阳重型机器厂这个辉煌的名字定格在了中国工业的史册上。

2009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这天上午,作为国有企业撤离市区这场大戏的压轴演唱者,在中央电视台为时3个小时向全球直播中,沈重用最后一炉钢水,带着荣誉和辉煌,也带着70多年的岁月沧桑,浇铸下了“铁西·NHI·北方重工”几个端庄凝重的大字,为自1905年以来铁西工业开端发展的工业史,做了一个钢铁般的诠释,如同重型文化广场上的“持钎人”雕塑一样,化作一座传承着老工业情怀的丰碑。在我们这座凝结着共和国长子情怀的城市,这座丰碑将会永远矗立。

(感谢原沈阳重型机器厂党委常委秘书宋敬泽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