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 | 把苦日子变成乐子

昨日凌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老先生去世,享年88岁。

1952年,朱旭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1980年代以后活跃于大小银幕,曾出演过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等影片,还参加了《末代皇帝》《似水年华》等大量电视剧的拍摄,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银幕形象。

下文收在《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一书中,人艺子弟方子春老师在朱旭生前曾做过细致的采访,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片段。现刊载此文以示悼念。

朱旭:快活人生

文 | 方子春 宋苗

朱旭叔叔告诉我们:“人艺成立大会是在韩树茂家门前开的,是现在一号楼的位置,那里原来比海棠院还漂亮。北京人艺有一个传统,就是体验生活。在成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前演戏就要体验生活,不了解要表现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怎么表演呢?

“比如金雅琴演《骆驼祥子》里跳大神的,我母亲看到过跳大神的,她就教金雅琴一些事,所以金雅琴的跳大神演得就不错。体验生活对演员很重要,不体验生活怎么演戏呢?脑子里没那人儿就是演不了。当然,随着年龄增大,一辈子积累生活经验,已经习惯了,不必为某个戏特地去体验生活了。”

此时我插嘴了:“朱旭叔叔,您说体验生活重要,可您演《屠夫》《蜕变》这样的戏,您怎么体验的?而且您那大段大段的独白成了您的经典瞬间,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要谈到借鉴了。我父亲上讲武堂,带着一家老小从东北到北京后,就住在小鹁鸽胡同。吕正操到家里看过父亲,他告诉我父亲:‘我抗日去了,你家孩子多,出不去。’他拉着队伍就走了。我父亲比他们大十几岁,瞒着年龄上的张作霖的讲武堂,这一班只有我父亲有家室,其他同僚都是小年轻,休息日想打牙祭都到我母亲这来,一来二去就很熟了。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老来剧院看戏,还谈起过这段事。其实小时候我特怕他。我一淘气,他就说小鬼子来了,我就老实了。”哦,《蜕变》中朱旭叔叔身上的军人气质就是这么借鉴来的,原来他除了观察自己的生活,还会借鉴别人的生活。

说到吕正操看戏,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前也常来看戏的周恩来总理。朱旭叔叔告诉我:“周总理来看戏,也有保卫措施。在小经厂胡同时,我们都住那,前面扫雷的来了,就知道晚上总理要来了,但没那么紧张,不觉是什么大事。那时领导看戏不算什么大事,现在可算大事了吧?”

朱旭叔叔对我谈起人艺建立六十周年温家宝总理来看戏的情景。

“北京人艺建立六十周年大庆,几位老艺术家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请他在大庆之际来首都剧场看看戏。温家宝总理接到了信,并且是以个人名义买票来看戏的。开演前他去后台和演员见了面,演出前和观众一起进场,当他来到剧场向自己的座位走去时观众都自动站起来为温总理鼓掌。他的座位在前排,就坐在走道边上的位置,此时有不少观众走上前去和总理握手,总理没有拒绝,非常和蔼。

“在幕间休息时,温家宝总理听说几位老艺术家在休息室恭候,又马上去休息室接见了老同志。他与老同志们促膝谈心,让这些老艺术家备受鼓舞。这是继周恩来总理之后又一位让人艺人感到亲切的总理。”

朱旭叔叔把思路从现在转回到了1951年:“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恩来总理亲自召开了治淮会议。当时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和歌剧团、舞蹈团、创作室等组成一个大的淮河文工团,到淮河去演出。到了一个叫老汪湖的灾区,我们这个文工团人多,到了村里,老乡家炕上地下占满了也没住下。最后剩下我、覃赞耀、林连昆三人,都二十岁出头,年轻力壮,就住进了牛棚(哎,这可是真牛棚,不是‘文化大革命’里指的牛棚)。那天刚下完大雨,想找点儿干草都没有,行李卷也浇湿了,打开铺盖往地上一躺,地下‘咕叽咕叽’直出水。

“牛棚里跳蚤很多,想想可以叮透牛皮的跳蚤有多厉害,来这么三个细皮嫩肉的年轻人,就听噼里啪啦的拍跳蚤声此起彼伏。得,干脆就甭睡了,起来逮跳蚤。你们知道怎么逮跳蚤吗?我告诉你们啊,跳蚤皮厚,用手捻不死。我们就点着带来的蜡烛,发现了跳蚤就用手蘸着唾沫把跳蚤粘起来。这时不能看,用两指轻捻,跳蚤就被团了起来,相当于把它的腿系上扣了,打开就蹬跳不开了。再用针将跳蚤扎上,用蜡烛一烤,它小肚子就‘呜’的鼓了起来,接着‘啪’的一声脆响,死了,真是爽快。

“我和林连昆一会儿逮一个跳蚤,唯独覃赞耀一个也逮不着,好容易逮一个,‘蹦儿’—跑了!一会儿就没信心了。后来就变成覃赞耀发现了目标就叫林连昆,‘我这儿有一个’,林连昆就举着蜡烛凑过去,我负责逮。到后半夜,三人很自然地形成了分工,覃赞耀赤身躺在那实行苦肉计,吸引目标,林连昆举着蜡烛,我管逮。大家特爱看这最后‘啪’的一下,这一宿特别的愉快。第二天一看覃赞耀,一身都是被叮咬后凸起的棱子,人胖出了一圈。”

哈哈哈......我们笑着,笑这些在牛棚里苦中作乐的人。那时他们多么年轻,充满朝气,愣把一件苦恼的事整出了乐子。

朱旭叔叔接着回忆:“回来后就搞‘镇反运动’,完了就去‘土改’。我们是西北土改团,去兰州。火车就到西安,后面的路就是敞篷卡车,三天三夜啊。过秦岭时,在山尖上行驶,两边都是悬崖。记得当时是1951年11月了,天气很冷,大家坐在行李卷上,一个挨一个。人都冻得失去知觉了,要想动动腿要先掐一下,看是不是自己的腿。走着走着太冷了,就找四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其中有我和童弟,拿绳子穿起来,绑上,再捆在车帮上,给后面的同志挡风。那时不知道苦,也没人搞特殊化,团长周子健和大家同坐敞篷车,车厢司机边上的座位是给病号或有特殊情况的人坐的。

“土改三个月的时间,对演员们后来演农村戏起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对农村太熟悉了。后来又有‘合作化’,一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我们在农村的经历就没断过。1964年的《结婚之前》,我演农村干部杨老二,摆老资格。一次去人民大会堂演这出戏,在台上我老以老干部自居。那天朱德、董必武都来看戏,演出结束后上台和大家握手,我说:‘真的老革命来了,绝对是真正的老干部。’

”哈哈哈......我们又笑了,笑朱旭叔叔的幽默。自《悭吝人》《女店员》后,朱旭因他的诙谐竟成演喜剧的专业户了。悄悄告诉你们,在我们此刻聊天的三个小时里朱旭叔叔可没结巴。

△《结婚之前》剧照(摄于1964年),(左起)朱旭饰杨老二,吴淑昆饰杨二婶,狄辛饰柳玉春,吴桂苓饰杨茂,黄宗洛饰刘喜才

“《女店员》中我演一个知识分子,用绳子包苹果怎么也捆不上,纸也散了,绳也跑了,弄得满地都是。最后还突然多出个核桃,送给了齐姑娘。周总理看完戏就问:‘你那核桃是怎么出来的?’丁里就把躺椅拿了出来,在椅把放杯子的位置上织了个小网子,把核桃放里面。起身时,丁里轻轻一按,核桃就‘蹦儿’的砸他眼镜上。

△《女店员》剧照(摄于1978年),(左起)李婉芬饰齐母,朱旭饰魏默香,赵韫如饰卫母,刘骏饰卫大嫂

“丁里平常嘴贫着呢,应该是位做演员的好材料,可上了台就浑身僵硬,后来就改做道具了。话剧《俄罗斯问题》里演员要穿西装,还要戴手表。当时有手表的人不多,丁里就去了东安市场手表店,买了手表壳和表带,自己在那比画。这时,店里人就报了公安局,这人怎么回事,弄个假表在这摆弄什么呢?公安局人一来,盘问一溜儿够。”

△《悭吝人》剧照(摄于1959年),(前排左起)朱旭饰雅克,田冲饰阿巴公

“哈哈哈,我还听说过某人把国民党钱当真钱花呢。”我插嘴道。蓝苗和我先生马上打断我,提示让朱旭叔叔继续说。

“我们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首场演出时,我就把灯泡都安上了,一合闸,‘噗’一冒烟全烧了。美国是110伏的电压,我不懂呀。华大二团正在天津演《民主青年进行曲》,队长马上给二团打电话,宋垠带三个人就来了,每人背着个绿书包,里面揣着的都是灯泡,真阔!他们帮我安上了新灯泡,教我什么是并联和串联......

“那天还有钱斌、方堃林,三人都是搞灯光的。从此我与舞台就开始结缘了,我被分配到了二团。到了华大二团,可分组时把我错分到童超的演员组,正赶上排戏《生产长一寸》,导演夏淳讲:‘朱旭,你演什么角色?’由此我就成演员了。现在要我这条件考中戏,连报名费都不让你交,回家去吧!

“想演戏、演好戏必须要体验生活。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讲道:‘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条标准给我印象太深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毛主席的讲话绝对是正确的。

“抗美援朝时排的一个独幕戏叫《吃惊病》,写美国兵在前线得了一种怪病,他们的士兵听到枪声一响就患惊恐症。美国派了医学专家调查,(结果发现)是吓的。我当时瘦高个儿,就演患病的美国兵,粘个大鼻子,抹了油彩晚上还不能洗,拿手巾包上,第二天接着演。当时我在棉花胡同住,演出要去圆恩寺团校礼堂。这个戏要做效果放枪声,当时没有枪声器,用砸炮做效果声。一人发一张,自己撕下来摆地上,用钉锤砸响。童超很聪明,早早做准备,数好几响,撕下来,轻轻放在台口的地上,钉锤放在边上。当时是冬天,不知谁一开门,北风一吹,地上的砸炮没了踪影。台上需要放枪时,后台砸地板的声音‘咣咣’的,不该有声时,不知谁踩住了,‘啪’的一响,乱了套......”

“哈哈哈......”听到这里,我们几个肆无忌惮地大笑起来。只有在这里,在朱旭叔叔与我们这些同院的孩子之间,才能这么放松地讲故事,有共鸣,因为他提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熟悉,那么栩栩如生,我好似穿过时空,看到了这些在幕后忙碌的人。他们人人都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没有以明星大腕自居,而是愿意干任何与艺术有关的事。这是他们这代人的可爱之处,又说明了他们那代人的工作态度。

雪茹阿姨此时走过来坐在我的对面,我看着快乐的朱旭叔叔和依然风韵不减当年的雪茹阿姨,问了一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雪茹阿姨,听说您当年是‘人艺三大美人’之一,您一定有许多追求者,可怎么看上了资历比你浅、又瘦又高还结巴的朱旭叔叔呢?”

雪茹阿姨愣了一下,回头看看正坐在单人沙发上的朱旭叔叔。朱旭叔叔依然用他特有的幽默语调回答我,只见他一脸严肃,此时有点小结巴:“那......那我自然有我吸引人的地方......哈哈哈......”他头一抬,身体向后一仰,开心地笑了。哈哈哈,我们都笑了,我们为朱旭叔叔的机智,为他的大智若愚而欢笑着。雪茹阿姨也笑了,笑着和我们约好了下次来访的时间。

选自《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楚尘文化出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铜豌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