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如何突破职业生涯瓶颈?

人到三十,工作渐渐遭遇瓶颈、生活的担子却不断加重。如何突破职业瓶颈?来看看阳志平老师的应对之道。

七月下旬,南下上海。与同学们分享了三四十岁人士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1. 职场十大病

《新周刊》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中国职场的十大病——摸鱼成性、抑郁成疾、过劳成瘾、自杀成真、接锅成仁、合群成精、妄想成灾、幻听成谜、嗜会成痴、多动成名。

在记者做的总结基础上,我们再来做个分类学工作,这十大职场病可以总结为三大类。

A 类是成就与意义缺失。一种极端是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于是学会偷懒,在公司只做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事情;另一种极端是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廉价快乐,于是过劳,不可逆转地损害身体健康。

B 类是人际问题。比如背锅,在大领导跟前背小领导的锅;又如在办公室抱团,一个又一个小圈子。

C 类是心理健康疾病类问题。记者提到了抑郁、妄想、幻听、多动这些心理健康疾病。但人类最常见的三大心理健康疾病是抑郁、焦虑、恐惧。焦虑症尤其是与抑郁交错在一起的抑郁焦虑症,恐惧症尤其是社交恐惧症,这两类心理健康疾病在职场上并不罕见。

2. 幸福曲线

心理健康更多是从异常角度来研究人性。当你的心理健康指标偏离正常人群太多,往往就会被确诊为相应心理健康疾病。如果我们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又会有哪些偏离呢?积极心理学的基石自我决定论认为,人们存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各自含义是:自主感(autonomy):或称自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自己行为是自发的,并且完全出自自己选择,它强调的是人们对主动权的感受;胜任感(competence):或称胜任需求,是指人们对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它强调人在与环境互动时,希望能够产生有效反馈;归属感(relatedness):或称关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是一种在意别人,也同时希望受到别人在意的感觉感受,它强调人们希望与他人发生关系的渴望,如同事间人际和谐或者恋人间的亲密关系。

自我决定论从人类动机层面解释了幸福的来源,当人类动机行为满足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幸福感油然而生。反之,那些虽然没有出现心理健康疾病,但自觉遭遇了职业生涯发展瓶颈的人,常常是偏离了这条幸福曲线。

不少 30 岁以上人士遇见的职业瓶颈都跟自主感相关。自主感缺失在大龄程序员、技术工种中尤其高发。在职业生涯早期,乐做老黄牛,兢兢业业配合团队开发,伴随年岁增长,越来越不愿意为别人的梦想买单,越来越不愿意让别人对自己的时间分配指手画脚。

第二个常见瓶颈是胜任感缺失。在中国有大量学习爱好者和方法论爱好者,他们在各大学习社区出没,追求所谓的认知升级、真实的自我、视野开拓,实际能力得不到提升,眼高手低。创业爱好者也是如此,各大 IT 媒体常常能看到他们的文章,一旦下海,公司很快倒闭。文艺青年则是另一类态度,习惯冷嘲热讽世事,常常误将对世界的洞察当作能力,用平淡是真为自己的无能辩解。

第三个常见瓶颈是归属感缺失。比如成天呆在家里的死宅族,习惯与虚拟而非真实人物建立情感连接;另一个极端是交际花和人精,穿梭于一次又一次交易,一个又一个名利场。

3. 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么多职业瓶颈?你会听到不同视角的答案。比如,从政治学、经济学角度往往会谈阶层跃迁、阶层板结;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往往会谈社会比较。这些老生常谈,我一律不想聊。我想从文学、语言学角度谈谈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你遇到的职业瓶颈也许是因为采取了一个错误的隐喻。

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不少是技术出身,之前对文学、语言学、修辞学没感觉,但是我想说的是,文学即人学。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社会一代又一代形塑的价值观,其实建构在一个错误的隐喻上。

这个错误的隐喻就是: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相关言论甚嚣尘上。认知升级、个人操作系统、自我迭代和人生算法,举不胜举。这些流行说法背后默认假设,每个人是一个机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由软件和硬件驱动;每个人有一些底层算法,可以不断迭代。

不少人不仅习惯将自己看作工具、看作产品,还习惯将他人看作工具与产品。比如有人认为金融行业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你赚的钱,成王败寇。

这些说法看上去正确,实际荒唐透顶。《机器人叛乱》有个隐喻:人是基因和模因奴役的机器人。但是作者斯坦诺维奇微笑着告诉你,理性能帮你,它就是那把交到你手里的剑。

正如译者吴宝沛老师所言:「可是,等你真正拿到那把剑的时候,你才发现,那把剑不那么好使,它甚至会伤着你。为什么?因为那把剑就是模因做的,你握在手里的有可能是敌人送给你的礼物。」

要想实现真正的叛乱,你需要两把剑。其中一把剑叫狭义理性,简单地说就是正确做事。然而,决定我们是人类而非机器人,是因为我们同时还持有另一把叫作广义理性的剑——不仅仅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那些操控人性的所谓社会精英人士,依然习惯将自己看作工具,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孔子说,君子不器;马奇说,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智者,都在提醒我们:像人类一样活着而非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4. 从机器人到人类

换了一个隐喻视角,能帮助我们突破职业生涯瓶颈吗?不能。但是你会离幸福更近一些,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具体来说,有四对关键词可以帮助你在30岁以后,更好地像人类一样活着而非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意义与价值

有一些行业先天高意义,行业存在的目标就是帮助别人变得更好,很容易带来成就感,比如教育行业。有一些行业先天高价值,注重交易的效率与规模,更容易获利,比如金融行业。

这两个行业非常不一样,教育行业的默认人性假设是人本善,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提高。而金融行业绝大多数成本都是花在风险防范上了,默认假设是人本恶。所有不注重风险防范的金融创业项目,都是在耍流氓。

那么,在高意义行业的从业者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 意义泡沫。在供给端总是有一批知识网红习惯好为人师、自我表演、加戏自嗨。这类从业者好比精神鸦片的制造者。在消费端则是,那些知识网红收割智商税的对象,那些学习方法论爱好者,那些创业爱好者,天天陶醉于吸食这些精神鸦片。

在高价值行业的从业者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 价值工具。以为挣到大钱就代表找到人生意义。创造财富本身成了目标,不知不觉把个人物化,让自己成为赚钱的工具,人不再是人。

核心技能与社会福利

如何捅破「意义泡沫」?你需要指向第三方客观标准,比如用作品说话、注重量级跃迁。假设你是一位老师,每年影响1000人、1万人、10万人、100万人,你的时间利用率大不相同、你的作品影响力量级大不相同。所有那些有助你提高作品影响力量级、时间利用率的技能,就是你的核心技能。人,需要用 24 岁到 36 岁,12 年时间获得至少 4 个核心技能。

如何规避「价值工具」?你需要关心社会福利。什么是社会福利?或真善美或弱势群体或社会公平,人类坚持的那些底线。那些帮助人类成为人类的广义理性。

手下与学徒

不少 30 岁以上管理人士,职业瓶颈来自孤独、工作压力无处排解,同事家人无法倾诉;自己想要的却始终很多,事业家庭,面子里子,每个都重要,自己能付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常常有 CEO 找我咨询心理健康类的问题。我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有学徒吗?

没有。所有 CEO 都如此回答:只有手下,没有学徒。

但手下不是学徒。

人在职业生涯早期,或挣钱或积累声望,慢慢地达到一定高度。但是到了三四十来岁,时间越来越少,想要的依然越来越多。此时,传承变得愈发重要。很多人试图将传承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在中国有了「望子成龙」这个成语。但孩子的经历与自己完全不同,隔了至少二十年。人高度复杂,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几乎所有的富一代都失败了。

传承不是财富继承,更不是精神控制。真正的传承是指将个人复杂的思想,分布式地放在不同人身上。这样可以反向激励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机器人在算力上可以超过人类,但人类与人类构建的庞大思想网络,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十八岁以后要有嫡系部队;三十岁以后要有自己的学徒。以我自己举例,我是一个对人类高级智慧毫无抵抗力的人,但时间、心力有限,于是分别有产品、写作学徒传承我不同思想。学徒不一定是自己公司的同事。可供性、最小故事,空间先行,这些优雅的概念如何应用在产品上?我自己公司产品的体量有限,但那些一线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量超过我几个等级。产品学徒们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应用我的方法论又促进了我的思考。

再拿写作举例。某位学徒与我的一位好友,两人将知名认知科学家特纳的《古典风格》这本书翻译完了,即将下半年问世。如果让我自己去做,是没有时间的。他们翻译完以后,是不是会给我一个正向刺激,激励我花时间继续研究与推广「古典风格」?

前几天和团队一位同事聊天,她性格内向,不喜欢管理别人。我和她说,你能否带几个性格和你类似的学徒呢?学徒与手下不是一回事。学徒是你的分布式记忆,帮你在信息过载时代进行认知卸载。给你反馈、承载你的某些梦想;而你给学徒指引、支持。

单一策略与万花筒策略

传统观念追求单一目标,比如创业者拿赚钱作为唯一目标,甚至有 VC 鼓励创业者牺牲家庭。这类文章时不时刷屏,比如「不加班的人没有资格去创业公司」,这种错误观念就是单一策略,只追求成就。

任何一个投资人,在让创业者 All In 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投资数百个项目,都是指望一个大成功来覆盖小失败。你这种心态凭什么要求创业者 All in?专注与发散仅仅是创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策略选择而已。人生在世,创业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还有比它远远重要十倍、百倍的东西:信用!健康!家庭!以及那灿烂星空、人类高级智慧。(顺便吐槽,朋友圈中有好几位,去年口号是All in AI;今年春节之后口号就变为 All in 区块链了...)

与单一策略相对的是人生万花筒策略。单一策略是说,只追求一件事情达成的商业目标,而万花筒策略是,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都尽量获得传承、快乐、成就、意义四方面的乐趣。一一解释如下:快乐(happiness)——对生活感到愉快或满足。成就(achievement)——你取得的成绩超过其他人苦苦追求的类似目标。意义(significance)——感觉自己对所关心的人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承(legacy)——建立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以帮助他人在未来也获得成功。

追求成功犹如射击一组移动目标:每当你命中一个目标后,从其他方向又会冒出 5 个目标。因此,在取得一项成就之后,你的喜悦又很快被新的压力和焦虑代替——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期许,更高的目标。成功人生的意义在于让每个目标都同时具备快乐、成就、意义、传承四种元素,并且对目标采取「适可而止」而非「多多益善」的态度。

这种人生策略就好比万花筒,它有四个小隔间,在你的一生中,你可以不断地往每个隔间放入一些色彩斑斓的玻璃碎片(即你追求并实现的目标),从而使属于你的万花筒图案越来越丰富多彩。这四个小隔间,都体现着人们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与归属。

5. 像人类一样活着

机器是非分明、黑白鲜明。而我们人类,既享受独处又害怕孤独,既喜新厌旧又害怕不确定。

像人类一样活着,意味着我们拥抱矛盾。你需要定义矛盾、发现矛盾,如用万花筒策略取代单一策略;用学徒取代手下。你还需要接纳矛盾。拿高意义和高价值举例,能不能在工作中,既获得高价值感,又获得高意义感?挺难。

此时与其否定矛盾的存在,比如用金钱作为人生唯一考量标准,还不如开放地接纳它,与矛盾同行。既怯弱又勇敢;既渺小又伟大,这就是活生生的人类。■

未来已来 只是分布不均

入门信息分析 发现可能自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