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学专家:多动不是好动,孩子多动还应长期管理

摘要:目前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6.26%,全国约有患儿2000万人,与以往水平基本持平,男孩发病比女孩多。

多动孩子是一种病,多动不等于好动。今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10余名多动症患儿与美国前NASA宇航员视频连线对话,共同参与到“宇航服设计计划”,“多动症患儿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家长责骂,鼓励他们积极规范治疗、参与社会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均有好处。”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鸿云说,“目前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6.26%,全国约有患儿2000万人,与以往水平基本持平,男孩发病比女孩多,不过随着知识普及率的提升,前来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加。”专家同时提醒,多动症不是好动,学龄期孩子家长还应有所知晓,及时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高鸿云说,多动症的表现形式并非只有多动一种,走神、注意缺陷也是多动症状,这类患儿由于症状隐蔽,常常会被临床忽视。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多动,尤其男孩,是积极活泼、“皮”、聪明,并无大碍。专家对此厘清认知,多动与好动有本质区别。从场合来说,多动症患儿在任何场合都会表现出症状,好动孩子则在固定场合可以控制住自己(例如公开课等);从目的来看,多动症患儿没有目的地多动,好动孩子则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活泼;从干预结果来看,好动孩子家长进行教育有所改观,多动症患儿则“软硬兼施”无济于事。家长可以有的放矢针对上述三条,分辨孩子属于多动、还是好动。

针对多动症患儿的治疗,目前临床讲求“综合干预、长期管理”。仅有三分之一的患儿成长到青春期可自愈,另有三分之二患儿,尤其是中度程度以上患儿需要环境、行为、家庭的综合干预,如果还不见效,必要时需要药物干预。一般来说,干预过程持续一年以上可以见效,绝大多数患儿治疗效果颇为理想。

今天的活动现场,多动症患儿与宇航员视频连线,热烈提出问题。他们还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绘画创作太空梦想旅程,极大满足了患儿对外太空的好奇。在医务人员、社工的引导下,患儿们通过游戏竞赛方式,学习如何有效管理自身生活学习,快乐体验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更促进他们发挥优势,战胜困难。“生活中多动症患儿常被家长老师认为不爱学习,备受指责,贴上负面标签后,孩子本身的优点被掩饰,造成孩子自卑自责、甚至自暴自弃。”高鸿云说,“其实通过正规治疗,孩子能提高自控能力,改善注意力,学习可以进步,伙伴关系、自信心也将有很大改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