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强势来袭,这波热点博物馆蹭还是不蹭

10月16日,赵丽颖在微博发布结婚讯息,并配发图文。

文字很简略,仅有两个字——官宣,却在网络上引发追捧,一时成为网络热词。众多博物馆官微也参与其中。

晚些时候,针对各博物馆发布“官宣”内容,微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表达“博物馆宣传不应当蹭‘官宣’热点”的观点。众多博物馆官微推发“官宣”的事实与博物馆宣传不应当蹭“官宣”热点的观点之间产生了“冲突”,这在小编的圈子内引发了讨论:博物馆宣传可以蹭“官宣”的热点吗?

下APP,领双11红包

圈子中一部分人持支持的态度,认为博物馆宣传可以蹭“官宣”的热点。而另一部分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博物馆宣传不可以蹭“官宣”的热点。两种观点产生激烈的“碰撞”,如下:

路人甲

博物馆宣传可以蹭“官宣”的热点。原因有三点:

第一,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机构,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必须时刻关注公众的生活与热点话题,这么热的“官宣”怎么能不关注呢,这可是都上热搜榜的,必须要和人民群众一起乐在其中。

第二,这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的探索。博物馆利用微博与公众发生互动是为新方法,在微博里活跃异常的年轻一代是为新公众,那如何让这些新公众可以瞧瞧我们这些被认为高冷的博物馆呢?蹭热点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办法。

第三,既然是我们博物馆宣传,当然就要杜绝盲目蹭热点,这个“官宣”组CP可是符合我们各馆馆际交流与联系的需求的!为什么?那是因为每个博物馆都有其友馆,就像是交朋友,我在全民都在开心交朋友,组合朋友的时刻,我把我的朋友找出来一起露露脸怎么了,这也无伤大雅吧。

路人乙

此次博物馆宣传蹭“官宣”热点并不高明。

首先,博物馆需要明确的是粉丝关注其微博的需求。绝大多数粉丝希望通过博物馆官微获取博物馆的讯息及研究成果,因此博物馆应该去满足粉丝对其专业性的期待,而不是将自身等同于娱乐营销号,去满足短暂的娱乐;

再者,针对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新方法吸引新观众,此次蹭热点的博物馆官微大多数只是简单地复制内容,并未利用热点活用自身资源,这种同质化的热点内容显然并不会帮助博物馆在网络世界中脱颖而出,自然无法吸引到新观众,反而会流失一些有专业需求的忠实粉丝;

第三,业内人士对于此次“蹭热点”行为的不满,并非偶发事件,而是对于博物馆官微将机构号私人化、看热闹蹭流量等行为的担忧,长期缺少行为规范可能会影响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自身形象。

最后,博物馆在顺应时势、回应当下观众需求的同时,也应该珍视自己的价值和内涵,思考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与使命。

下里巴人

博物馆宣传蹭“官宣”热点是无可非议的。

“结果”即“正义”:网络上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互动(甚至这场讨论)说明了博物馆宣传的成功。“博物馆要珍视自己的价值和内涵,思考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与使命”,这不仅是需要博物馆思考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在当前这个偏向“休闲娱乐”的社会中,粉丝关注博物馆微博的诉求,也是多样性的,专业性仅为粉丝诉求中的一个方面。博物馆的职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发生着变化,博物馆作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

如果博物馆官微均是“一本正经”,那就没有此次“官宣”的热点事件,就不会引发此次双方的讨论,在思考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与使命中,博物馆观众这一重要角色将要缺位。

阳春白雪

此次博物馆对“官宣”这个网络热词的运用过于随意。

一,“官宣”这个热词,最近在网上过于泛滥,刚刚出来的时候,博物馆引用还有一点新奇的感觉,但是各大博物馆跟风之后,显得千篇一律,没有经过思考就引用,无意让本该独具文化特色和思想的博物馆变得平庸,甚至到后来有的网民觉得反感,弄巧成拙。

二,有人认为博物馆不用热词就跟不上时代潮流,过于高冷,不能亲民,而我认为不是不可以蹭热点,而得蹭得有水平,有品位,而不是人云亦云,假如不能让公众记忆深刻,那干脆别用。人民日报上的“官宣”,多了个“才”字,带有些许纠正的意味,机智地回应了那条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巧妙地提醒人民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伟大事件,让人们的目光从娱乐界转移到我国的光辉历史,我认为人民日报这个用法是与众多随大流的博物馆的引用是不一样的。

三,社会的热点不止一个,不止娱乐界,有更多积极意义的,跟博物馆关联更紧密的热点,博物馆不一定要盯着这个新闻不放,可以去发现和运用其他热点,将社会各界各领域的热点与博物馆结合起来,发挥博物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博物馆在蹭热点的时候,应问问自身,是否符合博物馆自身的定位,用了这个词会真的产生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吗?对公众和博馆形象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等等。

明辨

“官宣”没有错,博物馆蹭“官宣”的热点也不应受到苛责。

“官宣”二字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存在任何感情倾向。有感情倾向的是看待“官宣”这两个字的人。

当前,明星所带来的流量是巨大的,在大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如果此次“官宣”热点的源头不是明星,“官宣”还会这么火热吗?博物馆蹭“官宣”热点是否还会受到苛责?博物馆宣传不应该蹭“官宣”热点的观点,其出发点(最初的感情起点)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博物馆不应该蹭明星的流量。

此次“官宣”不是负面的热点,博物馆与明星之间没有,也不应该有天然的界限。博物馆宣传可以以多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此次博物馆蹭“官宣”的热点不应受到苛责。

慎行

博物馆此次蹭“官宣”行为是无意义的博眼球行为。

其一,多数博物馆在其微信公众号标题及微博通告标题或文章开头冠上“官宣”二字,但其后发表内容却与“官宣”无关,给人一种强行蹭热点的感觉。此行为与运用博眼球的文章标题骗浏览量的行为无本质上的差别,观众看完后,也许会产生对此馆的负面印象。

其二,面对一两天之内,微信、微博各大社交网站满屏充斥的“官宣”二字,观众容易引起观赏疲劳,想要看一些除此之外的其他内容,正当此时又面临着逃无可逃的持续性被刷屏的行为时,观众会继而引发厌恶心理,从而蔓延到对发布此二字的博物馆上。

其三,许多观众对我国现存在的“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期待着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的博物馆能发挥其作用。当不少博物馆也开始蹭娱乐新闻热点时,这批观众也许会对我国博物馆感到深深的失望。

博物馆不应蹭此次“官宣”热点,以免失去观众的好感与期待。

哲学家

“官宣”热点不是“洪水猛兽”,要有包容的心态。

“官宣体”在近两日迅速蹿红,说明的公众对其有很好的接纳度,“官宣体”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官方宣布:我们结婚啦”的范畴,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在博物馆之外,部分大学官微,机构官微,媒体官微均就“官宣体”发布了相关内容。

各博物馆官微发布的“官宣体”内容,没有为明星送祝福,其主体内容更多的还是与博物馆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博物馆宣传并没有因为“官宣体”而“忘本”、而“误入歧途”。此次蹭热点仅是用了“官宣体”的“表”,其“里”还是紧扣博物馆自身宣传与文化服务。

此次众多博物馆参与的“官宣”事件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把博物馆的“正经”形象毁于一旦。博物馆不仅是学习提升的场所,也正在成为公众休闲(娱乐)放松的公众空间。博物馆不完全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其在基础研究、运营管理方面,势必要严肃,但在宣传引导、公众服务方面,还是要走亲民化的路线,以避免“曲高和寡”。

科学家

今天我们在讨论的话题,不只是局限在“官宣”这个热点到底要不要蹭。面对社会热点话题、面对网络爆点的讨论,博物馆这个与普通营销号、单纯营销公司有所不同的机构,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自处。

博物馆需要亲近热点话题,改善传统的高冷形象,以此更加亲近民众。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亲近并不代表完全不进行任何筛选,更不是单纯通过蹭热度毫无标准的讨好民众。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机构特性出发有所思考和筛选,将能引发思考的话题通过再加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做法相比较与简单的“蹭热点”显然更有意义,也是博物馆人更应当思考的。不然,容易沦为热度之后便无内容,喧嚣过后又无思考的尴尬境地。作为启发观众学习了解过去,带领观众发现、探索现在的公共教育机构、民众学习场所,简单蹭热点并不可取,引导民众思考热点背后的内容才更“高级”。

高山

博物馆宣传可以蹭“官宣”的热点。

之前大热的“我们”体,再如现在的“官宣”体,带有一丝娱乐趣味且无伤大雅,舆论导向也并未出现偏差。那么官方微博作为各个博物馆的发声渠道,而选择以亲和又俏皮的方式展现博物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这一行为又有何不可呢?

博物馆利用“官宣”体选择@的其他博物馆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从博物馆运营方面来看,这波“蹭”热点的行为是否也是馆际间展现合作友好的一种体现呢?

流水

绝大多数网络上产生的热点中真的“热”起来只有热点源头,而作为源头热点产生后的一系列热扩散(即模仿热点的行为)实质上并没有为其扩散者带来真正的“热效应”。就其收效来看,博物馆的“蹭热”行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而对于这种行为的解读,除了某些学者批评的博物馆媒体运营者参杂过多个人喜好,和一些关于博物馆亲近大众文化的辩解之外,还反映了博物馆本身宣传推广的无力,自身缺乏可产热的内容,因而才有这种备受争议的蹭热之举。

看了上边的讨论,

关于“博物馆宣传可以蹭‘官宣’的热点吗”

你有自己的想法吗?

欢迎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