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全球最“烧脑”论坛竟然座无虚席,还引得众多“科学小白”热泪盈眶

摘要:论坛间隙的茶歇时光,短暂却也悠长。每张高桌前谈笑风生的,除了头发花白、功成名就的顶尖科学家,还常现那些青春的面庞,这令人欣喜。许多中国年轻人以学者、学生,甚至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论坛、浸润其间,所获得的,远远不止科学知识。

10月29日至31日,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以外的滴水湖,经历了它建成史上的“高光时刻”。

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17位中国两院院士、18位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集聚湖畔,用近20场精彩绝伦的主旨演讲和数次脑力激荡的专题讨论,呈上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不能不说,人类智慧,就是至伟的力量。宇宙、黑洞、量子、夸克……当那些极富神秘色彩的词汇串起一幅幅星空浩渺的图景时,就连场上许多“对理论一窍不通的普通人”也感到“热泪盈眶”。

昨天,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顺利闭幕。没有停顿与喘息,这场为期三天的智慧盛宴里,是满满当当的演说与学术讨论。

夜色化为科学探索瑰丽背景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说,“科学家的使命是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表面看是件一蹴而就的事,可许多人却为此终其一生。

接受记者采访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颤巍巍地举起一只手,在空中写了一个“50”。电子从一个原子核向另一个原子核的迁移,常常发生在数百万分之一秒间。为了模拟这样的化学反应,瓦谢尔花了整整50年。

费曼所期待的将“24卷大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上”的愿景,60年后已经变成现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却仍在不断发问,是不是还有更微小的尺度?是不是还有更多可探寻的材料和空间?是不是可以通过编码,或者其他手段将全世界的知识寄于一粒尘埃?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左)与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罗杰·科恩伯格(右)交谈甚欢。赖鑫琳 摄

科学探索的无止境和时间生命的紧约束,是每个科学家需要面临的一对矛盾。可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会场上,你常常会见到那些与时间赛跑,与光阴对抗的巨人。10月30日8时30分,71岁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走上讲台,演讲结束前,他突然绷起面孔严肃地说,“希望后面的每一位发言者都严格遵守时间,以便留下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言毕,台下掌声雷动。

当天上午场最后一个上台发言的诺奖得主阿达·约纳特是1965年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结束发言时,听到主持人“没想到会议提前五分钟就结束”的调侃,她急忙抢过话头:“我是不是还可以再讲5分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阿达开创了对核糖体结构的研究,探讨如何根据基因密码合成蛋白质。如今,这个头发卷曲的老人已年近八旬,却仍对科学保持着少女般的热情:“细菌有求生欲望,它们非常聪明,我们必须比它们更加聪明。”

在过去三天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唯一留给顶尖科学家们的休闲时刻是10月29日当晚的浦江夜游。可在船上的许多时间,大多数科学家却用于进一步和同行专家交流探讨,上海那温柔夜色和两岸的霓虹闪烁,在绚烂的科学精神面前,幻化成了最瑰丽的背景。

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嘉宾欣赏浦江两岸的风景。赖鑫琳 摄

花白头发与青春面庞相映照

每一天,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主会场里都会布置一排排白色靠背椅。可往往等不到论坛正式开始,就变成黑压压的一片,一座难求。

椅子上坐着的,大半是年轻的背影,求知若渴。他们中并非都是“行家”,有些甚至对专业理论知识一窍不通。可那又怎样?台上探讨的那些庞大议题,甚至超越宇宙的过去与将来,却又无一不观照人类命运。在客观世界面前,每个人都是无知者。

论坛开始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朱棣文这样期待,“如果现场有年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这将是我终身难忘的时刻。”恰如所期,每一次主旨演讲结束后,总有头发黝黑的青年走向发问区的话筒,抛出或尖锐或稚嫩的疑问。而台上的回应者,也总会用最易于理解的语言详细诚恳地给出解答,甚至还可以当场讨论,给青年人最中肯的建议,甘愿为他们的科学事业铺路垫脚。

迈克尔·莱维特用主题演讲一半的时间,向科学界疾呼,对不到40岁的年轻科学家而言,“给资金”、“给头衔”、“给职位”的效果不如“给独立性”,要让这部分科学家有更多、更自由的独立研究空间。比如,应该进一步鼓励这部分年轻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挑大梁”,成为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罗纳德·韦尔花多年时间推广“加速生物界科学出版”网站,甚至允许青年学者将不太成熟的初稿上传,目的是鼓励他们主动推广自己的论文,以便获得更多专业评审的机会。

孟雨涵 摄

论坛间隙的茶歇时光,短暂却也悠长。每张高桌前谈笑风生的,除了头发花白、功成名就的顶尖科学家,还常现那些青春的面庞,这令人欣喜。许多中国年轻人以学者、学生,甚至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论坛、浸润其间,所获得的,远远不止科学知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告诉记者,这些年轻人,不论以什么方式亲近这些大科学家,都不难从他们的身上获得精神力量和科学感召,“从而增加对学术、对科学的兴趣,受用匪浅”。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推进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合作、交流,需要自由、开放,没有人能够孤军奋战,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无私奉献。”在10月31日下午的论坛上,主办方还特别为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和世界顶尖科学家搭建深度互动的交流平台,每组一两位顶尖科学家和8到10位青年科学家,现场头脑风暴。

孟雨涵 摄

第一组的方桌前,几个眼神明亮的高中生围坐在维尔泽克的身边。“科学家们如何面对挫折?”孩子们好奇地问。维尔泽克面带微笑地娓娓道来:“不要轻言放弃,努力换来的,可能是一些微小的进步,甚至什么也没有。但这没有关系。总有一个问题会像绳结一样,一旦解开,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这样中肯却关怀备至的话语,或许会成为那些青年人科学生命的重要转折点。

更大意义上的“海纳百川”

一个多月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以此为契机,上海将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视野,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一个月后的今天,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落子临港,再次亮明上海在加快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决心与信心。当前,上海正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短时间内的两个世界级盛会,无疑是上海科创产业谋求升级的力证。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告诉记者,本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包括世界顶尖科学家光子科学与产业论坛、生命科学与产业论坛、创新药研发和转化医学论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四个主题论坛,议题均和临港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有助于临港地区的产业升级。

此次论坛期间,首个世界顶尖科学家“WLA科学社区”也正式在临港启动。这个以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沃尔夫奖获得者等世界顶尖科学家为核心,为他们的多元需求量身定制,实现人类最高智慧人群的诗意栖居和自由创作的社区,将有望把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科技原创资源,注入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体承载区的临港地区,并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对接。

临港 临港管委会提供

“这样的论坛,恰恰实现了对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内涵的扩展。”林忠钦告诉记者,过去,上海把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家吸引来发展产业,这是“海纳百川”的体现;而今看来,光发展产业还不够,通过这样的论坛,吸引世界上一大批的顶尖科学家到上海来发展科学,这是更大意义上的“海纳百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