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昌、王德荣:并蒂花开60年,成就非遗传佳话

人物简介:王永昌,男,生于1936年,山东广饶人,现居滨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吕剧音乐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吕剧现代戏《隔墙姐妹》、《滩回水转》、《潮涌黄河口》等;古装戏《巧配鸳鸯》、《桃李梅》;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红雪》等,其中《红雪》获山东艺术节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老冤蛋收礼》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剧目,并获奥林匹亚艺术节世界最高荣誉奖。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6月,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2015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

王德荣,女,生于1938年,山东广饶人,现居滨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位集剪纸、刺绣、布艺等手工技艺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家。剪纸作品《墙头记》被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收藏并长期陈列展示,20多件针绣作品被香港画廊永久收藏。2018年5月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滨州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王永昌、王德荣:并蒂花开60年,成就非遗传佳话

宋宪霞

这是一个初秋安静的上午,阳光暖暖地照在滨州市吕剧团最南边的居民楼上,和以往一样,82岁的王永昌正在书房沉溺于作曲的快乐中,忽而哼唱,忽而奋笔疾书,一首首屡获国家及省作曲金奖的曲谱就这样在笔下诞生。

此时,他的妻子,80岁的王德荣正在客厅画花样、剪纸……剪刀在她手中仿似有了生命,一剪一剪下去,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跃然纸上,逼真动人,那些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滨州剪纸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就是这样成形的。

在书房和客厅中间有一个镂空的架子,上面摆满了奖杯、证书,两个简单的透明杯体、黑色底座的奖杯尤为显眼,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独有证明,它们的主人就是王永昌和王德荣。

太着迷:他为了作曲,她为了剪纸,都“痴”了

虽已过耄耋之年,但王永昌、王德荣夫妇二人身体很硬朗,生活琐事一般都能自己解决。不过近几年,因年事渐高,王永昌对一些事情的记忆有些模糊,有些细节需要大儿媳、滨州市吕剧团吕剧名家孔令兰在旁补充提醒,可是一跟记者提起他的曲谱,不管哪一首、什么时候做的,他随口就唱,一边唱一边跟记者介绍背景故事、解释曲调变化及其中的创新点,音调精准,思路清晰,令人惊奇。

王德荣心疼地抱怨,自己的老伴儿就是个“戏痴”,“家务活啥都不会干,人情世故也不懂,这一辈子只知道写曲子,我动了三次大手术,他一天都没照顾过。平时只要不出门,早上起来就坐在那里,一坐就是一天,吃饭都得叫好几次”。

王德荣透露,一部大戏,别人作曲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王永昌7天就能完成,“时间紧,他自己要求又高,只能黑白颠倒,连轴转写,跟魔怔一样。”以至于邻居忍不住问王德荣,“你们家王永昌是不是得精神病了?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听见他在哼曲子,后来再起来他还在哼哼,这一宿都不睡觉嘛?”

还有一次,剧团食堂师傅早上没有看到王永昌来打饭,就去宿舍找他,敲了半天门,王永昌才开门,他看见食堂师傅很惊讶,“天居然亮了?!”“他写曲子写地忘时间了,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更别说吃饭了。”

“我妈说我爸痴,实际上她也痴”,孔令兰告诉记者,王永昌是“戏痴”,王德荣是“剪纸痴”,“很多时候,剪起纸来,忘了吃饭是常事儿”。听到这里,王德荣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剪大件剪纸时,经常一抬头就凌晨一两点了,“但没办法,就是喜欢,一拿起剪子,就放不下来”。

忆缘起:一辈子的执著就因为那最初的喜欢

王永昌和王德荣均出生于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灶户王村,俩人从小就是村里的名人,一个是四邻八乡有名的“巧丫头”,一个是戏坊里的“小神童”。虽然现在都已成就卓然,但追忆时光,留在这对老人记忆深处的,还是儿时的那段“学艺”时光,就因为那份最初的萌动和喜欢让他们走上了各自的艺术之路。

“我从小就喜欢演戏,舅舅唱戏很好,我们村里也有戏坊,每逢年节、红白事就演出不断,我就一边看一边偷偷跟着学”,兴趣加天分使然,王永昌学啥像啥,8岁会唱“小放哨”,13岁就学会唱大戏“小苍山”,“有一天,师傅听见我唱,说‘小王唱得不错啊,给我当徒弟吧!’”就这样,小小的王永昌开始踏上吕剧艺术之旅。

“广饶是吕剧窝子,各处都很重视,学校还请了老师教简谱”,谁也没想到,这给王永昌打开了一扇大门,他对乐谱似乎有种神奇的掌控力,很多时候,别人哼完曲子,他就能把曲谱写出来。1956年广饶县成立吕剧团,王永昌被录取。“当时整个剧团只有我会简谱,每逢有新剧,往往都是我先学会,然后再教给其他人。后来我开始学着作曲,最早写得是《画皮》、《王小赶脚》、《墙头记》”,出乎他的意料,曲子一炮走红,“很多剧团都跟着学唱我的谱”。

和丈夫一样,王德荣走上剪纸之路也是耳濡目染,家里7个孩子,从她记事起,“就看姐姐们跟着母亲剪花样,慢慢地我就在旁边跟着练”。时至今日,王德荣仍记得,为了学剪纸,她收集烟盒剪鞋花的情景,“那时候生活不好,大家买烟都是按根买,我家开小卖铺,为了集烟盒,有整盒来买的,我也拆了盒子卖给他。”忆起往事,王德荣很开心,不过学艺之路也真的很苦,为了练好手艺,“剪刀剪得手指流血,剪箍磨破手背”,她忍着疼,在剪箍上缠上碎布,继续尝试,一次次,一件件,由半成品到成品……“那时候的花样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多是桃花、菊花之类的,我是看到啥剪啥,花草蝴蝶、小兔子小狗……没想到大受欢迎,母亲赶集去卖的时候,我剪的花样一会就被抢光了。”

因为心灵手巧,王德荣成了四邻八乡的大红人,那时候,广饶等地农村有结婚“搭棚”的风俗,喜棚要贴福字和五只蝙蝠的纸花,柜子炕头上也要贴花贴字,“我为此常常忙到下半夜”,但乐此不疲。

就这样,俩人一个迷上吕剧,一个爱上剪纸,只是,他们都没想到,那份喜欢一直持续了下来,而且“喜欢了一辈子”。

很有爱:她是他的后盾,他助她创新

“好戏是唱出来的,每出戏都有自己的魂儿,表演者眉、眼、喘气都是学问,如果只是记谱,记得再多也是死谱子。”1957年,《李二嫂改嫁》的曲作者、吕剧音乐大师张斌的这句话令“戏曲神童”王永昌茅塞顿开,“魂就是根,而戏剧的根就是农村小调”。

从此,王永昌开始踏上寻“根”之路。不管到哪儿,他都会随身带着本子和笔。随剧团演出,每到一地,“行李还没安置好呢,我就先去村里挨个问,有没有老艺人,要是有就买上烟、糖,去找人家听曲,然后记录下来”,就这么前前后后积累了300多首曲子,而这就成为王永昌创作的源头活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沾化渔鼓戏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有次,在跟一个老艺人聊天时,老艺人无意中说了一句“渔鼓戏就在胡家营村”,这让王永昌上了心,“当时我在沾化吕剧团,距离胡家营村12里路,我去了四趟,找到当时还健在的老艺人,边听他们唱边记谱子。”就这样,王永昌积累了渔鼓戏艺人口述笔记及原始唱腔录音等宝贵资料。后来,他又持续进行挖掘、整理,2006年,渔鼓戏《审衙役》上演,这个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古老剧种重回舞台,“当时大家看见我就说,如果没有王永昌,就没有今天的渔鼓戏”,面对记者,王永昌坦言,“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话虽如此,但王永昌长期在外,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王德荣的身上,可夫妻二人没因此闹矛盾,反而相互切磋,共同前行。

“我没上过一天学,但是他写的曲子我都是第一听众,他写完就哼唱给我听,哪儿不顺我就提出来,他再改”,而对美术颇有造诣的王永昌也教妻子拿起画笔,夫妻二人探讨,将吕剧中的戏剧人物、国画艺术与剪纸艺术相结合,使之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独属于王德荣的剪纸风格。于是,王德荣的剪纸题材有了浓厚的时代感,它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农家生灵,时代人物多了,牡丹凤凰也来了……毫无意外,这种新式剪纸广受好评,从此,王德荣的剪纸开始走出滨州走出山东省,走向全国。

夫妻齐心,其利断金,一家出了两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奥秘或许正因为此。凡王永昌出品必属精品,已经被业内公认,自1956年王永昌从事戏曲音乐创作(以吕剧为主)60多年来,先后为吕剧、渔鼓戏、扥腔作曲创作200余部,有20多个剧目荣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其中《红雪》获山东艺术节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老冤蛋收礼》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剧目,并获奥林匹亚艺术节世界最高荣誉奖。王德荣的事迹也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省市各级电台、报刊报道,她的《丰收图》、《福寿安康》、《喜鹊登梅》、《墙头记》……12幅剪纸作品被作为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滨州剪纸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剪纸作品《墙头记》被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收藏并长期陈列展示,部分作品被香港画廊等永久收藏,更有作品远销韩国、日本,被众多国际友人珍藏。

乐传承:弟子众多,更有艺术之家一脉相承

2016年5月16日,是王永昌的80岁寿辰,一场特殊的演唱会在滨州举行:孩子们自筹资金;演唱作品为其150多部作品中精选的包括吕剧、渔鼓戏、扽腔等21个戏曲精彩片段;一位位戏曲名角依次登台演唱,仅国家一级演员就有10位之多;乐队由40余人组成……且无论演员还是乐队,均不求报酬,亲情赞助。

时至今日,想起这一幕,王永昌都感动不已:“这是对我一生艺术作品和做人的高度评价,我深感荣幸,无以回报,只能尽己所能,让戏曲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实际上,数十年来,王永昌一直不计报酬,培养年轻人,滨州、东营乃至淄博等地很多剧团的顶梁柱都是王永昌的弟子;在戏曲音乐创作中,他还针对演员嗓音特点写曲子,著名吕剧演员史萍就曾表示“如果没有王老师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与此同时,王德荣在家里办起剪纸学习班,免费教孩子们学习剪纸,她还经常到各个大学、中小学无偿授课,“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老年大学都叫她去教剪纸。从几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跟着她学。”

受王永昌、王德荣的影响,家里儿辈孙辈们个个能写会画,能拉会唱:他的大儿子王铁是国家一级琴师,更传承了王永昌的衣钵,走上作曲之路,其作品并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戏曲作曲奖一等奖和最佳音乐创作奖;二儿子王刚,爱好拉坠琴;三儿子王强有绘画专长;大儿媳孔令兰、二儿媳李荣萍都是国家二级演员,她们塑造了一大批角色,至今仍活跃在吕剧舞台上。

剪纸更是王家人必备手艺,几乎每个人都拿奖多次,就连小辈们也不例外:孙女王倩7岁就参加展览,12岁就凭剪纸《鱼乐图》拿了全国少儿书法美术大展的金奖;外孙女张乐现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暑假期间,张乐带着同学以“滨州剪纸”为课题做社会调研,跟着外婆学剪纸,并以学校特色地点为蓝本创作剪纸作品,回校后集成明信片出版,受到学校师生一致好评。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剪纸,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使它发扬光大,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看了眼正在书房埋头创作的王永昌,王德荣抬头看着墙上的剪纸作品,语重心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