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笔画电影海报的年代,他是惟一的预告片作者

新疆晨报讯(文/图/记者 刘萌萌 通讯员 曹元元 李海涛)电影海报,曾是一道城市的文化风景,每逢电影上映,人们立在大幅海报下面,三五成群,围观、闲聊、等人,海报作为电影文化链中的重要一环,以其画面、绘制技法等诸种细节,承载着电影的印迹。在奇台县,有一位电影海报手绘师香武元,他坚守岗位四十年,画了上千幅电影海报。在那些没有电脑平面设计、3D特效技术、超清打印喷绘技术的年代里,他是观众惟一的预告片作者。现在,香武元最大的愿望是在退休的日子里,用笔逐步恢复当年所画的海报,并将这些海报捐给当地的博物馆。

手绘电影海报是宣传电影的窗口

现在一部电影上映前,要播预告片、开发布会,投路牌广告,还要上头条、上封面,甚至炒作话题,宣传形式五花八门。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获取电影资讯的渠道很少,影院外的手绘电影海报几乎是唯一的窗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电影院都有一到两位专职美工师,负责手绘电影海报、展厅布置以及排片信息公告等事务。新片上映前,全国所有的美工师同时创作。新片上映前一周,每家电影院门口就开始张贴海报。放的是同一部电影,海报却完全不同,百花齐放,好不热闹。

在香武元的印象中,县里的小情侣谈恋爱时,每次都是男方先去影剧院门口看海报、挑电影,然后把票买好,再约时间在电影院碰头。

1978年,从昌吉学院音美专业毕业的香武元,赶上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被分配到奇台县人民电影院,上班第一天,电影院的经理告诉他:“电影院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这个窗口,香武元你一定要守好。”这句话让香武元记了40年。

那时,照相机是稀罕物,电脑手机也没听过,每次县里要播电影,他都是提早接到通知,广播站预报、书写绘画电影海报,提前一个礼拜做好电影海报绘制宣传工作。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老电影从库房里走了出来,由中国电影放映总公司发放到各省,新疆也不例外。但这些老电影的资料相当有限,连剧照和海报都没有,怎么画?我就走访那些看过这些老电影的人,听他们讲电影的情节、主演是谁,然后动脑筋到杂志、电影画报里面去找资料,找完了之后再进行构图、构思,画成小样。”香武元说,有些连主演都不知道的,就只能根据电影类型来创作。如果是战争片,那就画战火纷飞的场面,知道主演的就去找演员的照片,根据照片来画。每幅海报上都有各个电影制片厂厂名、时任导演、主要演员的名字。

画电影海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缺一不可。影院能挂7到8副电影海报,一张海报起码五六个平方米,香武元要先把白色的画纸裱在木头板上,然后拿着画笔站在凳子上画,接下来站在地上画,再弯着腰画、跪着画、坐着画,最后得趴在地上画。

无论酷暑夏日、寒风凛冽,电影海报总是提前好几天绘制好,就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电影的播放,加大电影事业文化宣传。

《大渡河》引发上千人观影热潮

“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啊,能珍藏的照片不多了。”香武元感慨道,说着拿出自己包了一层又一层略显发黄的照片,小心展开,几张模糊的老照片里依稀能看出海报的精美,尽管是手绘,但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以《归心似箭》、《大渡河》等红色电影为主,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迈进,一些港片、情感片陆续上映,《孔雀女》、《女朋友》等影片被年轻人所追捧。”香武元说,每一张手绘海报,都融入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香武元画的第一张海报是电影《蓝色的海湾》,讲述了在兰湾海港工地,指挥长凌勇为响应“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口号,和工人们一起兴建两个万吨级码头的故事。“那会不知道主演,也不知道啥是港口,就画的很写意,蓝天碧海的感觉。”

香武元画得最有成就感的海报是电影《大渡河》的,海报上是一个眼神坚定的红军战士,扛着枪目光看向远方,这张海报让不少路过电影院的居民驻足,他还清楚地记得《大渡河》放映时的盛况:县城周边几个村的人都来了,上千人让这个露天电影院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夸张。来晚的人买上票,也挤不进电影院,好多人没有座位,站在边上看。“当时一张电影票只要1毛五分钱,很多周边的村民都是吃过中午饭,就往县城赶,赶到时刚好天黑看电影,看完电影回到家都是半夜了。”香武元说,“手绘电影海报虽然辛苦,可看着不断高升的上座率以及群众对电影的喜爱,就感觉不到累了。”

1983年,奇台古城影剧院建成,奇台县人民有了室内电影院,香武元的画笔也转移到了这家电影院。“古城影剧院建成后,人民电影院那个露天的就只在夏季放了,以前是天寒地冻,人们穿着大衣、戴着皮帽,站在雪地里跺着脚,还痴迷地看电影。有了室内影院后,人们看电影的环境更舒服了。”

手绘海报美工师退出舞台

在香武元看来,电影海报手绘是一份热爱才能做好的职业。“有时候时间紧,画工会粗糙一些,而且构图设计和制作方法都各有特色,并没有人来监督审查。一部电影通常放2到3天,海报一般也只张贴一到两周,然后下一张崭新的海报又出现在影院门口。”但因为热爱,对每一张画作,他都尽量全身心投入。1987年,他参加了西北五省区电影海报展;1991年建党70周年全国献礼影片《周恩来》、《大决战》等大展映中,奇台县被评为宣传先进县,香武元被评为宣传先进个人,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

时代悄然变迁,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增多,电影院也在增多,买电影票不再需要排队,电影院的生意都开始变淡,为了生存,通过卖水果、卖烤肉、招揽观众,下乡放映更是家常便饭。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和录像厅普及了,很多人就不再来电影院了,电影院就以接待演出为主。”香武元说,虽然不再画海报,但他开始给演出做小报,“每来一场演出,我们就配合做宣传,我负责做小报,上面写着演出时间地点和内容,然后印刷十几张,在各个单位和宣传栏上贴出去。”

进入2000年以后手绘和剧照印制的电影海报已经逐渐被电脑制作和喷绘技术所代替,电影市场化以后,连贴海报这种事,也有宣传公司代劳,手绘海报美工师退出舞台。2010年,自治区开展送电影下基层的活动,香武元成为了电影放映员。“当时每个人都分了一个区域负责放映电影,我负责的是吉布库镇,在那里放了两年的电影。”香武元说,虽然现在人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看电影,但是农民群众还是喜欢到村委会大家聚在一起看,两年下来,香武元放了数百场电影,直到退休的前一刻。

想重新恢复当年的海报

如今,香武元早已退休在家,“我2013年退休后,就成立了香武元戈笔沙墨书画名家工作室,现在比以前更忙喽,我常常带学生会下乡进社区、进工厂、送文化,给农民写字。”他的心态很平和,“按照科技发展来说,电影院一天要播放那么多电影,即使这些手绘师岗位还在也来不及画了。现在电影放映频率高、制作也快,数码绘制取代手工绘制,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他还是常常拿起毛笔,他将数十年的工作经历转为了爱好。

不过,香武元也有遗憾,就是自己当年自己手工绘制的电影海报都无法保存来。“电影院的海报墙,一般都是用胶水在旧海报上贴新海报,糨糊一层又一层,等海报硬得结成厚厚一块,黏性降低到一定程度,再一次性拿铲刀铲平。加上常年挂在户外风吹雨打,根本无法完好保存。”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他想通过自己的回忆和画笔,逐步恢复当年所画的海报,让它们在博物馆里流传下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