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华南同传第一人”仲伟合:与广州同声 和世界对话

仲伟合

“没有改革开放,我就没有机会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磨炼,我漂洋过海前来留学的初衷,就是把先进翻译技术带回去,为国家填补翻译专业教育的空白。”心怀着“让翻译专业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理想,仲伟合踏上了归国旅程。

“我不敢说我们的翻译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当下的国际交往需求,但我认为,我们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给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并且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层的寓意,译者不仅是翻译,更是文化传播使者。”

——仲伟合

大洋网讯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广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40年。1992年,仲伟合南下来到广州,随后成为国内首批由广东输送到国外学习同声传译的公派留学生。

20多年来,被称为“华南同传第一人”“九段翻译”的仲伟合参与过广州对外交往的许多“大事件”,亲历广州一步步发展成一座追求文化品质、引领影响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也为广州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担纲同声传译工作,一手创办了内地院校中首个翻译系,为改革开放浪潮的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翻译专业人才。

在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期间,由于每年毕业典礼上金句频出,仲伟合被网友和学生称作“网红校长”。如今,卸任广外校长的仲伟合再次转身,成为企业高管,开启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在仲伟合看来,改革开放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到走出国门深造,再回到国内开设翻译专业培养大批专业外语人才……改革开放,也让仲伟合在不断突破中选择了开放的人生。

最早公派赴英学习口笔译

曾“客串”英国女王翻译

虽然如今仲伟合已经很少担任翻译,但每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仲伟合总是西装笔挺、谦谦有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仲伟合保持着往日的习惯:试麦克风,讲话语速稍快、声音宽厚富有磁性,足见“九段翻译”依然魅力不减。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仲伟合坦言,他们那代人,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

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仲伟合南下来到广州,进入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当时,广外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正在筹备高级口笔译人才培养项目,199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仲伟合被派往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成为中国首批公派赴英学习口笔译的学者。

在20世纪90年代,威斯敏斯特大学是全英培养会议传译员最著名的学校,专为联合国和欧盟输出职业翻译。每年只招收30个同声传译专业的学生,最后毕业成为合格同传人才的只有不到40%。口译对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还有体能都是考验。而“同声传译”更是被誉为翻译的最高境界,仲伟合说“同声传译者”像与发言人同时动嘴一般,两者的声音如果不仔细分辨,是分不出谁先到听众耳朵的,而且其中的误差不超过5%。“在听的同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表达,这对译者来说心理压力巨大。平常人的讲话速度在每分钟150~200字,而在同声传译的时候,语速可能会高达每分钟300字,能够顶着压力完成任务,第一业务能力要过硬,母语和外语水平都要很高;第二要有丰富的百科知识,毕竟翻译之前经常并不知道题材是什么,第三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仲伟合总结。

除了埋头学习外,在英国读书也有令仲伟合至今难忘的事。19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学校出席典礼,包括仲伟合在内的六名留学生作为代表受到了女王的邀请,共进下午茶。此间,仲伟合还客串充当起了女王和在场其他中国留学生的翻译,他出色的口译获得女王的称赞。“这也是我第一次为女王做翻译。”仲伟合打趣地说。

顺利完成了学业后,仲伟合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威斯敏斯特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挽留,希望他留下来任教,不过仲伟合始终没有动摇回国的念头。在他看来,“没有改革开放,我就没有机会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磨炼,我漂洋过海前来留学的初衷,就是把先进翻译技术带回去,为国家填补翻译专业教育的空白。”心怀着“让翻译专业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理想,仲伟合踏上了归国旅程。

不同场合为广州“代言”

助力广州申办亚运会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广州越来越频繁地在国际舞台亮相,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这些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场合中,高翻必不可少。各种重大国际会议都活跃着仲伟合和他的弟子的身影。

2004年,广州迎来一件让整个城市为之沸腾的事情——广州申亚成功。这一次,担任陈述报告会首席翻译以及文献资料译审工作的是仲伟合。据仲伟合回忆,在申亚的过程中,他首先要参与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申亚陈述,而在随后亚奥理事会对申亚城市的实地评估时,仲伟合又负责起亚奥理事会在广州期间所有会议以及活动的同声传译。仲伟合举止沉稳得体,翻译精彩到位,为广州申亚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印象分,赢得了一致好评。

“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到成功举办亚运会,再到去年《财富》论坛落户,广州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具备承担重要国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对外交往也从过去单一的经济交流发展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方方面面的对外交流交往,广州已经完全和世界融合到一起,成为世界级城市。”在仲伟合眼中,一步步走来,广州成为了真正具有“国际范”的城市。而这样的转变,意味着对于高层次专业化的翻译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我不敢说我们的翻译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当下的国际交往需求,但我认为,我们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给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并且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层的寓意,译者不仅是翻译,更是文化传播使者。”仲伟合说。

“同传也是一门体力活。”为了完全传达理解对方的意思,仲伟合往往吃饭休息时间也要保持高度专注,面前有再好吃的佳肴也没法享用。在生活中,仲伟合也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嗓音,让自己时刻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正是这样的专注,造就了仲伟合这位“翻译大神”。这可不是开玩笑,圈子里一直传说着仲伟合的一个真实的趣事: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有嘉宾听着耳机里的翻译声音,不自觉说了一句:“现在的电脑科技如此发达,翻译得这么快,跟上面的发言一样快。”其实,他听到的是仲伟合从同传箱中里发出的声音。

身份转换初心不变

译者永葆教育情怀

25年的广外生涯,仲伟合当过教师,担任过教育行政工作,担任过院长和校长。2017年仲伟合离开广外,转型加入侨鑫集团担任联席总裁。“仲校”摇身成为“仲总”。离别前,他在朋友圈写道:“二十五年杏坛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社会角色的转型,仲伟合很坦然。“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想拥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他表示,希望自己掌握的技能在企业中也能发挥作用。“我们企业正在着力搭建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当中的中国担当。”作为多年跨文化传播的工作者,仲伟合认为这与自己的经历正好对接。

去年,仲伟合还担任起了黄埔书院的首任院长。“这是一个完全公益的组织。”仲伟合说。在得到黄埔书院创始人的邀请后,仲伟合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一直葆有公益性。过去20年,公益是仲伟合一直坚持的事情。在亚运会期间,他作为第003号志愿者,影响了不少青年学生参与到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志愿服务中。其中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子就有超过7000人参与,不少小语种专业的同学发挥专业优势,志愿充当起了翻译的角色,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顺利的展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仲伟合表示,成为黄埔书院的院长,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考虑。“虽然已经离开高校,但是心里的教育情怀仍在。人最初受过的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与未来发展直接相关。”

奋斗底色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高校竞争力

伴随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高校也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促进学校发展。1997年7月,广东省高教厅决定建立的高校跨世纪人才引进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主要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内外引进高校重点学科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教师规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省推出多个计划、工程,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1999年,为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广东省高等教育厅于当年启动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计划,旨在从国外引进一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大师,带动一批重点学科赶超或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不断提高广东高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该计划实施10年后的2008年,先后有26位教授受聘为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该计划的影响下,高校也纷纷设立校级“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和培养了更多的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示范和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影响直到现在。2018年,广东有24所本科高校85个学科设置珠江学者岗位,4所高职院校6个专业设置珠江学者岗位,共聘选人数达到131人。

大事记:

1978年——广东省高校全面开展提升与确定教师职称工作,共提升与确定正副教授379名,讲师2400多名。

1985年10月6日——省高教厅在广东迎宾馆举行仪式,聘请美籍华裔学者高敦励教授为广东省高等教育顾问。这是广东省第一次聘请外籍教授为高等教育顾问。

1997年7月——广东省高教厅决定建立的高校跨世纪人才引进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主要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内外引进高校重点学科急需的学科带头人。

1999年——启动广东省高校“人才引进工程”,促进广东高校加快引进教学、科研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

2015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

2016年3月——广东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