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文创获中国青少年青睐

学员创作的“小魔众”形象。

新华社兰州11月28日电(记者张玉洁)不再是简单地买卖商品,“参与式”文创正在中国青少年间流行起来。

用亲手创作壁画形象的方式,来阐释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这让从北京中关村中学来到敦煌研学的夏博文感到新奇。在看洞窟、听讲座、赏动画后,他以线描图为基础,重新创作了源自壁画的“小魔众”形象。

与他同堂的还有130余名远道而来的同学。在这些孩子笔下,相似的底稿被创作成迥异模样。有的“小魔众”一身通红,手执铁棒,充满力量,有的则一脸“萌像”,手握的铁锤竟开出花朵。

参与课程设计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陈瑾介绍,在敦煌壁画中,这些“小魔众”代表着贪、嗔、痴等成佛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心魔”。而经过创新演绎,这些憨态可掬的“小魔众”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性格,展现出作者内心的童真。

动画《降魔成道》中的“小魔众”形象。

“和直接欣赏壁画相比,参与创作不仅让艺术更易接受,也让我对敦煌的理解更深了。”夏博文说,“这个课程让我看到,在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有美丽景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

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和同学们的作品还“动”了起来。敦煌研究院数字展示中心游客服务科科长张世军介绍,他们将所有画作整理分类,让“小魔众”的动作有连贯性,并用学员的创作作品替换动画原作的部分内容。

“看着我们的作品被整理成动画,并融入动画原作中,感觉挺自豪的。”夏博文说。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发展火热,不少文博机构“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变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如故宫文创产品中,一款名为“冷宫”的冰箱贴,就深受年轻人追捧。

“念念敦煌”课程现场。

而充满想象力的青少年,更期待自己的创意能够发挥。“我希望从博物馆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产品,更能参与其中。”夏博文说。

这一需求催生了文博机构研发“参与式”文创课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了“念念敦煌”文创品牌,这次“小魔众”创作便是其中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开设了“修复彩陶罐”的课程。

在陈瑾看来,调动每一位观众的情感,让他们与文化遗产共同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正是文化创意的关键。“我们不是去展示单一的、平面的文化,也不是让大家看看就走,而是需要参与者在课程中探寻、释放自我,最终激活传统文化。”

(文中图片均有敦煌研究院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