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江南文化”这四个字已经让人感到非常鼓舞

摘要:虽然年事已高,但王蒙拒绝了主办方给他特意安排的沙发,坚持站着演讲。

在今天举办的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出席“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论坛,虽然年事已高,但王蒙拒绝了主办方给他特意安排的沙发,坚持站着演讲。论坛间隙,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觉得江南文化对于长三角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在哪里?

王蒙:江南文化的提出,我也浮想联翩。对于我来说,对很多文化人来说,江南文化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品牌,更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江南文化是个古老的、非常优美、非常精致,又相对比较富裕、发达的文化,在今天来说,江南文化,又是个高度开放,带有某种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文化,很有吸引力。

所以,“江南文化”这四个字已经让人感到非常鼓舞了。在我们长三角的三省一市中,这种文化的载体太多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名胜古迹、景点、碑亭、名人故居、书籍、寺庙、道观,一直到我们的民俗,我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各方面都表现着我们的文化。

我更愿意说文化表现为人,就是孔子说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我们的人不能用德行,用道德来要求自己、推动自己;如果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官员,不能够讲学习、讲修养、讲修身;如果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官员,我们各界的人士不能够很好吸收先进的东西,听到好的东西不感动,看到坏的事情不能改,孔夫子说,是他最大的忧愁。我想这种对于世道人心的关注,这种对优化世道人心的愿望,也是今天我们最关心的事情。

一个地方除了风景、景点这些看得见的东西之外,最吸引人的,它的魅力是什么?它的魅力就在于这个地方有很好的人品,有很好的诚信,有很好的服务,有很负责任的态度,有表现出来的文明,表现出来的礼貌,表现出的团结和谐。我相信,我们不但会有各种物质的产业的成品,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使长三角的这些城市,成为文明的典范、文化的典范,世道人心的典范,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典范。

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就已作为文人墨客追逐的艺术形式之一。

我也希望“上海精神”能够得到弘扬,希望在离上海最近的长三角地区,能够体现出上海的先进性、现代性、纪律性和效率性。在中国的版图上,上海和长三角的地位非常突出,上海一直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商业和商业文化,这里造就了强大的中国产业工人队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报社、出版社,电影戏剧也十分发达,曾经是电影制作的中心。这里为中国贡献过许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从文化资源上是,这个地区与内地许多地区不大一样,它既有儒家的传统,形成了这个地域的吴越文化,也较早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发展了自己的商业文化,形成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有非常可爱和值得弘扬的地方,也有非常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优点。

当然,今天的海派文化又和以前不一样了,有创造性、实验性、包容性、纪律性。

记者:您对上海的直观印象如何?

王蒙:我可以讲一个小的例子,即使在“文革”中,各地乱成一团的时候,上海人都在坚持上班,说八点上班就是八点上班,如果八点十分到他会不好意思。上海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态度非常好。比如我们买一个药品,我们在上海如果问这个药品有效吗?他会回答,有效的。但在有的地方是怎么回答呢?他就会微微一笑说,这个药品对有些人有效,对有些人是无效的,您用的有效无效,我们也不敢说,您先试试吧、他也很礼貌,但是非常冷漠。

我希望通过咱们这样一个一体化的文化建设,能够把上海文化精神更好的弘扬和发挥,使江南文化、长三角的文化建设让全国人民都羡慕。

记者:您对上海文学、江南文学这些年的发展怎么看?有人说上海文学这些年式微了。

王蒙:文学的发展节奏是比较长的,有时候一部好的作品是几百年之后突然被重视起来,这种例子很多。所以现在简单判断什么是式微,显得很可能是比较仓促的。江南文学有它的特色和好处,解放前,不用说了,浙江是如此之重要,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有一些变化,但江南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好的现象,包括上海、南京,热心于文学的作家不断涌现。

记者:您怎么理解文化融合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

王蒙:文化的特色就是不断交流、不断融合,有时甚至会让你有失落感,怎么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然而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另一方面,文化又在不断形成新的特色,正是在融合中,又会表现出它的特点、风格和继承性,文化是必然会发展的,但文化又不会轻易被融化掉的,我们对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也可以抱更乐观的态度。有时候人为地要保护一些东西,比如一种方言说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方言消失了会很可惜,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