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让平凡之物焕发非凡光芒

周佳 /文

大约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赢得观众的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人各个煞费苦心。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始建于1888年,是波兰最古老、也是欧洲最大的民族学博物馆。该馆以“收藏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使命,拥有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民族文化成就。这座优秀的博物馆是如何保持魅力的呢?他们究竟运用了哪些手段使其与观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历经一百多年依旧能够吸引成千上万人一次次走进这里?

勇往直前的博物馆

波兰位在中欧,紧邻波罗的海,在历史上曾三度遭到瓜分、两度亡国,命运相当坎坷,被称为“上帝的游乐场”。首都华沙屡遭战火洗礼,百分之九十的建筑被毁。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与华沙一起经历了苦难心酸的历史。在建馆之初,博物馆以进行人类学研究与收藏、举办民族志展览为己任,积累了大量珍贵藏品。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中断了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原本位于克拉科夫老街的博物馆,被迫将藏品数度转移,却还是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轰炸中被毁之殆尽,只有地下室的少量藏品幸免于难。

然而,博物馆依然顽强的坚持了下来。涅槃后的博物馆于1946年开始重建,两年之后重新开馆。博物馆重新起航后一改过去保守的形象,不仅扩大了“民族学”的征集范围,还不断举办大型的展览、学术研讨会,并用金鸭船将流动展览送到波兰的各个角落。如今的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毗邻波兰国立美术馆和华沙美术学院,拥有近10万件来自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珍品,2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学文献与档案以及波兰最大的民族学图书馆,是欧洲重要的民族学研究与展示中心。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的标志以希腊神话中的飞马“珀伽索斯”为原型,象征着灵感的源泉,也预示着博物馆将振翅高飞,勇往直前。

丰富的馆藏和生动的展陈

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拥有成熟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先进的收藏展览理念,高效的工作模式。笔者在同事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16间藏品库、3间民族学档案库以及13间修复实验室,了解了该馆藏品的分类管理、标准化录入、藏品保护与修复等情况。

2018年正值博物馆成立130周年,同事们正在为此筹备一个馆藏木雕鸟类的展览。雄鹰、白鹳、鹈鹕等鸟类是波兰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人们赋予鸟类以各种民族学意义。例如白鹰是波兰国家的象征;雄鸡代表太阳;鹈鹕会在饥荒之时撕裂自己的胸膛,用鲜血哺育幼鸟,因此被欧洲人民视作耶稣的化身;白鹳繁殖能力强,寓意家国兴旺等等。随着对环境和自然关注度的增加,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成为民族学家关注的主题之一。这次展览选取了馆藏的战后波兰本土艺术品中的各类木雕鸟,以审视我们如何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谈论和思考鸟类及其承载的深刻涵义。策展人员根据这个主旨选出了近百件木雕作品。

为展览选取一个恰当、有趣且颇具民族学意味的题目着实费了大家一番功夫。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展览名称最终定为“迁徙——不止关于鸟的展览”。“迁徙”是候鸟的季节性活动,也是人们观察鸟类的最佳机会。观众将以“鸟类爱好者”的身份进入展厅,并用悬挂在展台旁边的双筒望远镜来观看放置在高处的木雕鸟类作品和展览说明。如此新颖大胆的展陈方式,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

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藏有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品3000余件,涵盖剪纸、年画、服饰、面具、皮影、木偶、泥塑、陶瓷、漆器等,品类丰富,质量精湛。其中,清早期的西藏唐卡尤为珍贵,即使在国内也属罕见。另外,博物馆藏有两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大理石观音造像,雕成于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其基座两面刻有铭文,典藏部主任帕沃博士亲自拓印,嘱我鉴识。

博物馆建立了科学先进的数字档案系统,笔者在其中查找和翻拍了三百余张珍贵的民族学老照片。沃维奇(Łowicz)是波兰著名的剪纸之乡,笔者还跟随同事一起实地调研了当地彩色剪纸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有水平、高质量的策展

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彰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策划出有水平、有质量的展览;如何利用好馆藏作品阐释深刻的文化主题;如何令展览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性?这些是摆在博物馆、美术馆相关策展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恰在展览策划方面经验丰富,成绩卓著。

自2008年起,该馆以更积极的方式迎接未来。在馆长亚当·奇热夫斯基博士(Dr. Adam Czyżewski)的带领下,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方式,策划更适合民众参与的展览活动。此举成功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良好的参观印象让人们愿意经常进入博物馆。

01策展理念的更新

纵观波兰的民族学博物馆,其展示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整体重构的环境中展现民间生活,如露天博物馆(SIERPC--Open Air Museum),另一类是在博物馆展厅内通过文化遗产的陈列建构民族记忆的缩影,如克拉科夫民族学博物馆。此外,还有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典范,如托伦民族学博物馆和沃维奇博物馆。而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摒弃了以上两种传统模式,他们不满足于创造“玻璃罩下保留文化遗产”的方式,反对用展览将观众与“他者”和“彼时”的文化隔绝开来,希望通过民族学的视角,阐释物与人的关系,探讨这些来自过去的藏品与今天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的关联性。博物馆希望观众在解读展品和参与体验的同时完善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建构自己的文化认知。

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拥有三层、近5000平米的展厅,设有长期陈列3个,分别为“迷人的博物馆藏品”、“庆贺时刻——现代波兰及欧洲地区的民俗艺术”、“事物的秩序——彼特·萨茨基的库房”。“迷人的博物馆藏品”是为庆祝博物馆成立120周年所策划的大型陈列,展示了博物馆在二战后重新建构馆藏品的艰辛历程和各种途径。展览不仅是对历代博物馆研究员、民间艺术家、捐赠者的缅怀与敬意,也反映了博物馆对于民族学藏品的征集范畴和博物馆历史、形象、定位等问题的反思。“庆贺时刻——现代波兰及欧洲地区的民俗艺术”是博物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展览。在850多平方米的展厅中,展示了19世纪以来波兰及欧洲各地宗教仪式和100余套传统节日盛装,数千件民间绘画、雕塑、面具、乐器、玩具、装饰物、仪式用具等珍品。这个融合了视觉、音乐和舞蹈的“大百科”式的展览,既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欧洲民间文化的绚丽多姿,也展现了波兰艺术家运用传统图案与形式探索民族风格设计的历程,唤起人们对波兰民族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关注。

比起长期陈列,临时性的展览更加灵活多变,是博物馆吸引观众、树立形象的关键。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每年策划举办临展3至4个,每个展览都像是一次民族学新观点的探讨。例如日前博物馆的重要临展之一是名为“贫苦的圣经——令人惊叹的非专业艺术家的愿景”,展览关注波兰农民和非专业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他们对于圣经故事的独特见解和奇特乖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展览所谓“非专业艺术家”是指在二战中受到刺激的一群精神病患者,他们具有艺术天赋和非凡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艺术被称为“原生艺术”(Art Brut)。这类艺术于1945年由法国现代艺术家让·杜布菲发现,而今成为欧洲民族学家关注的焦点。该展不仅用丰富的馆藏作品为观众阐释了波兰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更为了解这一特殊艺术创作人群的内心世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新时代的展览策划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即如何动用各种资源来讲好故事。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重视策展思路的同时,也侧重于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从而对博物馆产生浓厚兴趣。

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博物馆三层的长期陈列“事物的秩序——彼特·萨茨基的库房”。2015年,博物馆别出心裁的在展厅中布置了一间藏品储藏室,将原本隐藏在幕后的“库房重地”和博物馆日常工作状态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观众。这一想法源自一位在博物馆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研究员彼得·萨茨基(Piotr Szacki)。“库房”货架上整齐有序的放置着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波兰人民用于农业、畜牧业、渔业、蜂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工具,货架旁还有多媒体影像,呈现陈列物品的使用方式、相关信息、图片档案以及影视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从中捕捉到波兰乡村生产生活的变化,还可以像博物馆工作人员一样,利用展厅中央的工作台和电子触屏,按照藏品的名称、年代、分类号等信息查找每件作品的档案信息。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了解民族志学者在收集藏品、进行田野考察时所使用的“秘密工具”,如调查问卷、现场笔记、学术报告和拍摄影像、照片所使用的摄像机等。一系列的互动

体验增进了观众对博物馆的了解,更为有识之士埋下了热爱博物馆工作的种子。

“体验”的渠道远不止这些,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博物馆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让观众参观展览的同时得到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在“庆贺时刻”的展览中专门有一个展厅陈列波兰民族乐器。它们在波兰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孕育出了如肖邦这样的音乐大师。为了再现肖邦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波兰民间音乐世界,博物馆特意在每种乐器旁配备视频影像和一个小扬声器,当观众将耳朵凑近扬声器时,便可听到这些来自一百多年前的乐器奏出的优美旋律。

此外,波兰传统玩具展厅也是探寻互动体验新方式的典范,琳琅满目的玩具展品与生动有趣的影视动画互为参照,让人有伸手一试的冲动。为满足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愿望,博物馆在展厅中安装了互动触摸屏、玩法示意图、小小剧场以及各种玩具、秋千等,多种体验项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体验项目不断增进、推陈出新,成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在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工作期间,笔者见到了在典藏部兢兢业业工作近40年的专业人员、碰到了“万物皆可修”的修复专家,认识了对博物馆事业满怀热忱的研究员……正是这些博物馆人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造就了非凡的成绩,也让一件件平凡之物焕发出非凡的光芒。最后,笔者衷心感谢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给予的这次交流机会,希望彼此交好的两国未来在博物馆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本篇文章作者周佳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艺术专业与管理人才国际交流项目”派往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的交流人员,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周佳来自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她的文章将带着大家一起回顾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的收藏历史,分析展览和传播的各种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