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创办副主任强荧专访:长三角文博会是模式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在文化自信、科技强国的新时代,挖掘文化底蕴,增加文化新意,是美好生活、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文创”成为高频词。

11月29日,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当天上午,以“长三角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主旨论坛结束后,东方网记者独家专访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强荧,谈谈他眼中的文博会,聊聊他在文创领域的推进心得。

1.文博会提升长三角城市能级 是文博会模式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记者:文博会是一个平台,让三省一市合力走出长三角,走向国际。请问您如何看待本届文博会中的长三角“区域联动”?

强荧: 在我看来,文博会中的长三角“区域联动”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联动,不仅搭建起了长三角及中外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包括交易平台,吸引全国、全球优秀的文化产业资源集聚;同时也构建起三省一市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品牌提升、成果共享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促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

记者:文博会对未来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强荧:我认为,文博会的积极作用可归纳为三点:开创新模式、新协同、新作为。

一是新模式,文博会探索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新协同,文博会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协作,联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助推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新作为,文博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核心功能增强中体现文化产业新作为,助力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2. 上海需发挥区位优势 打响长三角文博会品牌

记者:上海对周边城市有什么样的辐射作用?

强荧:首先,上海有龙头带动作用。“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上海要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战略任务中所应发挥的更大作用,在建设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体进程中发挥更大的龙头带动作用,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提供服务和支撑。

上海具有进一步推动文博会模式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上海具备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是长三角主要城市招商、展示、交流的首选地和集聚地,更是长三角文化产业合作和产品流通的核心要道。

上海具备卓然优越的国际影响力,拥有全球文化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是提升长三角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阵地。上海具备国际一流的展览展示条件,将充分发挥好优势经验,提升办展能级,构建展会特色,为打响长三角文博会品牌发挥关键作用。

记者:上海现有哪些文创产业政策?

强荧:近年来,市级层面已围绕电影、文化金融合作、对外文化贸易、文化创意跨界融合、文创园区和楼宇空间认定管理、国有文化企业“双效统一”、实体书店、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上海文创50条”及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艺术品交易、出版、创意设计、文化装备等8大重点领域实施办法的出台,更是对本市文创产业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做了全面梳理提升,进一步凸显政策矩阵效应。

记者:这些文创产业政策有哪些优势?

强荧:我认为上海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中,特别强调政策的可操作性,目标的落地性以及指标的量化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了财税政策的“助推剂”作用。上海设立了每年3亿元的市级文创产业扶持资金。此外,在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领域分设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同时,上海也在进一步加快建设好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市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投资,发挥产业基金撬动放大效应。

二是发挥了土地政策的“奠基石”作用。上海从优化土地资源供给、合理利用存量用地、落实土地保障政策等三个方面着眼,优先保障新增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同时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

三是发挥了人才政策的“聚宝盆”作用。上海着力强化高端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推动面向外籍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简化永久居留证件和人才签证办理程序,探索建立高端人才医疗保障机制。同时,积极鼓励青年文化产业人才扎根上海,加大人才公寓、公租房等的保障力度。今年,上海还成立了“文创产教联盟”,努力打通高校、协会、园区、企业间人才流通,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训、交流、就业上发好力。

四是发挥了“放管服”的改革、“优环境”的作用。聚焦简政放权,有序减少审批事项,不断提升审批效能;聚焦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完善管理边界、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监管流程,进一步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既加强对新业态的孵育,也要持续把好文化安全关;聚焦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层级产业服务体系。政府主动谋划并牵头,构建市级产业服务机构,构建产业跨界融合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服务平台遍地开花。

3.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为“江南文创”和“红色文创”添砖加瓦

记者:北方有“皇家文化”为文创特色,您如何理解“江南文化”?

强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又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我理解的“江南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汇聚融合,是在吴、越、徽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产物。以精致、优雅著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

记者:以“江南文化”为根基的江南文创开发有哪些?特色是什么?

强荧:江南文创开发主要还是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地域文化内涵,开发出体现江南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首先,上海应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文物大市的综合优势,以江南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赋予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二是借助文创园区的载体和模式,加强江南特色历史风貌的保护,重点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改造和利用。三是加强江南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平台,振兴老字号非遗项目品牌。四是用好新媒体方式讲述城市故事,展现上海江南文化独特魅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江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强荧:首先要对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传承发扬,继而创新,不能本末倒置。

记者:如何看待上海的“红色文化”创新?

强荧:上海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阵地与重镇,众多“第一个”“第一次”都出现在上海。上海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基因,关键是要用好用足这些资源禀赋优势。

上海要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总源头为目标,从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加强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研究、深化建党伟大业绩传播、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多个维度切入,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东方网·纵相新闻 冯茵伦 蔡黄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