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余庆:五旬“幺妹”的花灯传承梦

陆永勤在化花灯妆。(余庆县外宣中心贺春雨摄)

新华社贵阳12月2日电(记者李惊亚)今年55岁的陆永勤跳花灯40多年,一直扮演“幺妹”的角色。现在他担心的是:像他一样跳“幺妹”的男孩子越来越少了,传统花灯的特色越来越淡。

花灯戏是流行于贵州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分为东、南、西、北四路。余庆花灯属于北路花灯,从唐朝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一次花灯至少需要十多个人,有唐二、幺妹、执灯者、伴奏、唱者等,其中唐二和幺妹是主角。”担任贵州遵义余庆县子营花灯队队长的陆永勤说。

丑角唐二由男扮,脸部涂色、鸡毛粘眉、木炭画须,戴烂草帽,反穿羊皮袄,一手拿蚊刷,一手拿蒲扇。

旦角幺妹一般由男扮女装,脸涂胭脂,头戴假发凤冠,彩裙艳服,一手拿折扇,一手执绸巾。

陆永勤父亲早逝,母亲拉扯他们几兄妹长大,从小没读多少书,除了放牛,就喜欢追着花灯队看演出。13岁那年,陆永勤在花灯队玩,戴上女娃儿的帽子问:“像幺妹不?”大家都说:“像”。

因为这一句话,他开始跟着花灯队走街串巷跳“幺妹”。余庆人爱看花灯,特别是逢春节或重大节庆,走到哪一家都很受欢迎,甚至表演到天亮。家里人也爱唱花灯,有时候就跟着花灯队看陆永勤表演,最远到过石阡、施秉。

“幺妹要走四方步,身体灵活,比如唱‘雪花飘啊飘’,手指要有动作,腰杆、屁股扭起来,表情出不来,表演就不好看,这些都是传下来的。”陆永勤说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又唱又跳。

2001年,迫于生活压力,陆永勤开始在遵义、贵阳两地跑货车运输,白天拉货,晚上还要组织爱好者们跳花灯。这样“在车轮上找生活、在花灯中找快乐”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9年,因为花灯队的事务实在太忙,陆永勤干脆偷偷把货车卖了,专心打理花灯队。

“当时家里人反对,说我成天和一帮老年人在一起,他们没事做,我还要养家。但是我太爱跳花灯了,实在割舍不下。”陆永勤说。

余庆县子营花灯队目前有队员40多人,平均年龄60多岁。场地是县里免费提供的,位于余庆县体育场。这些年来,花灯队走进校园、敬老院等,表演上千场,大多数都是公益演出,由陆永勤和一帮热爱花灯戏的队员们自掏腰包。他们不光演出传统剧目,还不断丰富和创新,把改革开放、打击非法集资、食品安全、红色传承等身边的故事融入花灯戏中。

“欢声笑语乐开怀,我们几个走上台。要演节目是个啥?食品安全事重大。一日三餐不能少,每天都往街上跑,要想吃好吃安全,把好买菜第一关……”

今年,余庆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花灯队把食品安全知识编排成花灯歌舞,用余庆花灯老腔唱,到各乡镇表演,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

“幺妹”陆永勤(右)和“唐二”排练花灯戏。(余庆县外宣中心贺春雨摄)

子营花灯队到贵阳参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被专家称赞“传统特色保留得很好”;余庆县银行系统邀请陆永勤教职工跳花灯,到遵义市比赛拿了奖;前不久,陆永勤找到子营街道中心校,希望花灯戏进校园,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起这些事,陆永勤都特别高兴。

陆永勤说,他给儿子教花灯戏,儿子跳了两年“幺妹”,因为身体发胖没法再跳,去上海打工了。儿子走后,花灯队里只剩下两个“幺妹”。现在,陆永勤表演的时候,儿媳妇做报幕员,带着孩子一起去。孙子和孙女一个两岁、一个四岁,受爷爷影响,在家里也有模有样拿着扇子跳花灯。

“教我跳花灯的那些人,都已经八九十岁了,很多人已经不在世,过去他们培养我,现在我要把这份事业接过来。”陆永勤说,“在余庆,说起非遗传承,大家都很关心,下一步我想把花灯队扩大,把余庆花灯戏一直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