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卖菜人:从路边摆摊到进智能化菜场

李少清已经在南京卖了二十四年的菜。本报记者 徐宁摄

讲述人:科巷菜场一楼37号摊位经营户李少清

我是一名老卖菜人,今年62岁,至今已在南京卖了24年菜。

在来南京之前,我在安徽阜阳老家的村上当会计,一年只有100多元的收入。1994年,我跟妻子和一对儿女商量后,独自到南京这座大城市来闯一闯。

到南京后,我开始卖菜。

那时,我住在中山门外合租的房子,一年房租仅50元。每天凌晨1点多钟我就起床,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到原下关区白云亭农贸批发市场批发蔬菜。进的货有土豆、生姜、大蒜等,但骑自行车一次只能带四五十斤。

然后,我骑着自行车将进的蔬菜运到长白街附近,在马路边摆摊吆喝。从早上6点多钟一直摆摊到晚上6点多钟,每天能赚10元左右。

1996年,科巷菜场建成投入使用。

一开始,有不少卖菜人不想掏摊位费,不愿意进菜场。“路边摆摊卖菜不正规,不是长久之计。”在我的劝说下,首批共有28名卖菜人从路边摆摊进入菜场,有了固定摊位。

拿到营业执照进入菜场后,我进货的渠道转到了众彩物流,卖菜的品种多了。交通工具从三轮车到小面包车再到大货车。每天的进货量也从当初的几十斤,提高到以吨计,一天最多时进货量达到4吨。

以前科巷菜场污水横流、脏兮兮的,近些年经过几次改造,还装上了中央空调,环境大变样。此外,菜场免费为我们经营户统一装配了智能化报价牌和电子秤,智能报价牌上不仅有摊位经营户的身份信息,还有价格表、进货渠道等信息。

每天早晨,菜场检测人员都会到每个摊点挑选样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就要求下架不合格菜品并销毁。

我进货时要求严,没有化验合格单的货坚决不要,至今我卖的菜没有出现不合格的情况。

卖了这么多年的菜,我切身感受到,人们对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能买到菜就行,到要求新鲜、品相好;从买菜图便宜,到更多关注有没有农药、是否绿色健康。

这说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我从当初独自来南京卖菜,到如今妻子、一对儿女都跟着我来到南京。2014年,我在三条巷买了套房子,现在和儿子、孙子一起住在那里。此外,我还在老家盖了6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准备退休后和妻子回去住。

我在南京卖菜24年,感受到巨大的变化,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老百姓的红利。

我很知足,也很幸福。

本报记者徐宁整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