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搞地质的,不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地质作为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还相当的落伍,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相信,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是回答不上来的。甚至很多地勘单位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阶段,自己单位内部的网站、局域网络、地质资料成果数字化等工作都还没有完成,新兴的自媒体行业对他们来说,更是谈不上如何进行应用。

目前的大环境下,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对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和行业低谷的地质行业,如何通过“互联网+”战略实现产业换代升级,各地勘单位如何将“互联网+”与企业经营结合,指导地质生产全过程,不仅仅关系到地质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关系到地质产业的未来发展。而对大多数搞地质的工作人员来说,要想参与“互联网+”,就得先搞懂什么是“互联网+地质”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由信息技术推动,在特殊商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商业意识和理念,它不是因互联网企业才出现,也不是唯互联网所独有,是由于互联网企业所处的特殊商业环境,使这些思维变得越发重要,迫使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互联网+地质”应树立以下四种互联网思维。

客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的核心是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在“互联网 +”时代,信息不对称被打破,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六度分隔理论得到完美的实践,客户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一个好评或差评,影响的不再是几十个客户,而是成千上百客户。“互联网+地质”的客户思维,要求企业提供的地质服务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要求具有以下客户意识。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强调规模效应。 三是创造新客户,创造新需求。不再局限于满足客户需求,更重要的是挖掘消费特征,以传统地质服务客户和服务内容为基础,向更宽的客户范围和服务内容进行扩展。

竞争思维

互联网企业的时空概念较传统企业有极大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互联网企业无论大小,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估值百亿,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失去活力,破产倒闭。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不仅是某一行业、某一区域的局部竞争,呈现出向产业链两端扩大,地域时空无界限的特点。过去,地 质工作长期处于财政保护的角色里,并没有真正走入市场,更谈不上在市场竞争的浪涛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未来,“看不见的手”必将在地勘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要求地质勘探业具备竞争思维和危机意识,并为企业选择恰当的竞争战略。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地勘市场进一步下滑,市场过度饱和,全国两千多家拥有各类地勘资质的地勘单位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地勘企业能够选择恰当的竞争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则能在不景气的行业背景下脱颖而出,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跨界思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地质工作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跨界思维要求“互联网+”并非简单技术融合,而是融合演变形成新的行业生态。在大地质、大资源、大数据背景下,利用 “互联网 + 地质”平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差异化的地质服务,打通信息和商业渠道,提高和促进地质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地质行业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一方面要走出去,不能固守传统生产领域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大力倡导引入互联网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资本对市场的导向作用。

平台思维

近几年来,平台型企业发展层出不穷,从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站到社交网络,涌现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成功的平台型企业。双边市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具有网络外部性,平台商业模式就是利用群众管理来建立无限增值的可能性,被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互联网+地质”思维必须运用平台思想,通过平台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聚合双边或多边市场,打造共赢生态圈,实现平台模式变革。 搭建“互联网+地质”平台,将商业定制、技术研发服务、数据资源、装备调度、专家支撑、应用系统等集成到一个信息和商业平台,提供地勘行业信息与电子商务交流入口,使用户可以快速建立信息通道,获取行业信息和服务,大力提高信息共享和利用率。受众群体包括矿山企业、地勘企事业单位、地质工作生产一线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资本市场等。

总之,随着互联网与传统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渗透融合,“互联网+”是未来传统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 地质行业应加快树立“互联网+”的思维,尽快打破行业壁垒,引入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实现行业发展突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