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育公平,“直播”仅是辅助手段

12月13日,本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表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在微博上的话题8小时内创造了近2000万的阅读。直播教学近年来是相对热门的话题。这则新闻激起社会热烈讨论。(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被一些网友“看哭了”的“两条教育的平行线”,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而“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这些成绩的取得,令众多网友感到惊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挑剩的”学校,通过直播可以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可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从那200多所学校学生取得的好成绩,就可以得到验证。而直播课并非“创新”,仅是把网络教学直播内容简单地接入其他学校的课堂,以使其他学校的学生通过直播同步上课而已。只要经过“版权”学校的同意,以及授课教师的许可就不难做到。这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并不存在技术难题。因此,靠直播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看似可行。

然而,要说通过这种简单的直播形式,就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未免夸大其词。正如直播教学这块“屏幕”火了之后,社会的理性讨论更火了也更理智那样,在肯定直播有利于提高普通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还要看到仍然存在暂时无法弥补的短板。直播课受益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分享,而言称有局限性,是因为网络技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教学场景。如果不注重教育资源的平衡,仅靠这种“间接”直播,无疑将继续忽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一般仅是指“教书”这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具体到“育人”,各校之间的差距未必有多大。其次,正像一些网友所言,“尖子生才有资格看的直播课堂,是少数人的命运游戏”,直播只是将应试教育进行了强化,有可能进一步吸取周边资源,使“直播班”与“普通班”分化加剧。再次,直播属于远程教育,授课教师不在真实的课堂,无法与学生真正面对面,没有互动,更缺乏情感投入。屏幕教学需要课下大量的用功实践。如果负责“直播班”的教师无法与直播授课教师有效对接,教学效果恐将不会都达到预期。

可见,直播课堂再好,也是间接受益,不如直接受益更给力。客观地讲,也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直播课堂,因此,还必须关注那些在直播课上效果欠佳的学校。通过实践,看看究竟有多少学校、多少班级、多少学生能够适应直播教学并取得了更好成绩,还要看看不适应且没有取得更好成绩的有多少。还有,直播课能否采纳,后者占比多少,当然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决定,还要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这些都是直播课绕不开的问题。

事实证明,确实有学生从直播课中获益,因为成绩提高了。但从更多方面看,直播课都存在短板,可作为权宜之计而非长久办法。尤其是从探讨教育公平这个角度上看,若想改变落后地区,尤其是乡村教育现状,还是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提升师资水平是重中之重。由此,实现教育公平,“直播”仅是辅助手段。直播课堂“从小处撬起”并一点点积累值得肯定,却要防止被夸大,否则,就是方向性错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