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银:做一个有技术的石油工人

吴正银进行设备巡检。

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42岁的吴正银,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青海高原工匠”等殊荣。

23年前,他接过父辈“为油而战”的接力棒,踏上柴达木盆地这片荒凉的土地。

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汗。作为土生土长的“油娃”,吴正银深知修井行业是一项脏苦累险集于一身的工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技术的石油工人,努力改变修井作业艰辛的现状。

为了尽快将技术学到手,他主动向老师傅虚心请教,不懂之处反反复复琢磨,吃饭、休息的时候也随手准备好笔记本,时不时在上面写写画画。学习过程中,吴正银发现自己知识面太窄,对很多专业术语一知半解。于是,他挤时间自学了电工学、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慢慢地吴正银掌握了各类石油专用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技术,脑子里装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1999年,井队在南翼山作业,队里安排他和一位老师傅负责所有机房设备的运转。由于老师傅年龄大,身体无法承受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他主动承担了老师傅的部分工作,常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有一次午饭时间,大家左等右等不见人,队长找了许久,才发现他在机房里睡着了,手里还握着剥线钳。连续两三个月下来,吴正银瘦了一大圈,体重由126斤降到了98斤。

2007年冬天,一口高产井需要当天完井交付投产。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修井机的发动机却“罢工”了。当时吴正银正感冒高烧,但他毅然主动申请赶到现场参加紧急救援。从夜里11时至凌晨6时,整整7个小时,他和兄弟们挤在狭小的底盘下面、引擎仓中,没有歇一口气、没有喝一口水、没有眯一眼。顶着刺骨的寒风,他嘴里含着冻堵的气动管线,反复尝试、想方设法,终于排除了设备故障。返回花土沟基地的时候,他全身上下全是油污,十指冻得僵硬,放在滚烫的额头上都没有任何知觉。

吴正银对老旧的黄河修井机进行了11项技术革新及一次大的改造升级工作,明显提高了设备运转效率,创造了创效1800万元的纪录。

现在,作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立足生产实际,攻克制约生产的技术难题。6年来,“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 提出合理化建议、实施技术革新共96项,其中20项在油田、井下作业公司获得技术革新奖;上报国家专利36项;有25项通过国家专利局授权;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了论文41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