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的这个苦涩记忆,为何引起特别的共鸣?| 回味12月18日②

摘要:票证一纸风行的背后,是物的选择稀少,也是人的尊严稀缺。而今天,这种苦涩已经成为历史了。

时代的进步,有时是以某些物件的淡出和消逝为标志的。譬如,票证。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特别引发共鸣: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票证,从“必要”变得“次要”直至“不要”,使得今天同“80后”“90后”们谈起票证,能有印象的只剩下车票、门票、戏票和电影票。而在70后往前的N代,都有一段与票证相关的苦涩记忆:不只是布票、粮票、油票,还有冬储大白菜票、冬储萝卜票、煤票、水票……甚至有“粪票”,搜索一下,你就知道。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没有票证是万万不行的”。

票证一纸风行的背后,是物的选择稀少,也是人的尊严稀缺。犹记当年,邻村的姑奶奶常常到我家做客。我家本不宽裕,而姑奶奶年老力衰,更加没钱没票,回娘家的目的就是可以填饱一下肚子。一次,姑奶奶从我们家吃饱了回去,天快黑了,南边是一座独木桥——我生活多年的村庄,名曰“大桥村”,可惜从未见过什么“大”桥——妈妈怕出意外,决定背她过去,因为姑奶奶是一双裹过的小脚。可是,姑奶奶坚持一步一步“挪”过去……妈妈回来之后,检查鸡窝,收拾当天母鸡下的蛋,突然发现出了状况,以往总有三四只鸡蛋,今天一只没有。这才回想过来,可能是姑奶奶“顺手牵蛋”,将新产的鸡蛋偷偷塞在她围兜里或者裤袋里,要是有人背她,会把鸡蛋压碎,事态也会暴露。

我是“60后”,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同代人的怀旧文字,字里行间,大都是与吃相关的话题或轶事。这正是时代大潮退去之后留下的深刻足印。缺什么,念什么,记什么。于我而言,脑子里一直定格一些镜头:第一次吃肉包,6岁时,父亲街上卖完苗猪,拿着积攒多时的粮票,我一气吃了三只大肉包,只留下一个肉馅给父亲;第一次吃馓子、橘子,7岁时,母亲生病住院,是亲戚买来的慰问品;第一次拥有收音机,10岁时,从表哥那里买回一台二手微型收音机,当天调来调去,听了整整一夜。而“95后”的儿子,他记得的第一次,可能是:第一次港澳游,第一次买电脑……或许第一次吃麦当劳已不记得,好吃的地方太多了。

衡量家庭或个人的生活质量,有一个“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统计学家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往大处说,一个国家的贫或富也是这样。引申开去,一个人的记忆文档中,如果吃喝一类旧事占有相当大的内存,意味着他记忆的“恩格尔系数”大,说明他出生贫寒,成长于一个穷苦的年代或家庭。

日子越来越好,人们记忆的“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不过,微信朋友圈,总有人在吐槽当下的生活现状,笑话和段子齐飞。媒体评论圈的一位长者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常常提醒“键”步如飞的键盘侠:翻开历史书看看,那些公认的盛世,都没有完全解决“有饭可吃”“有学可上”两大民生问题,现在解决了。

《论语》里记了孔子到卫国,同冉有的一段对话: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人多了,要让人们富起来;人富了,要让人们得教化。这是历朝历代有远见、有理想的思想家,政治家都特别关注的事情。而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将“富口袋”“富脑袋”落到实处,惠及众生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

而今天的我们,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向世界宣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底”在哪里?——在人民心底,是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富之”“教之”。

同时,“底”又在无穷的远方。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富之,教之,一以贯之,这场接力跑考验我们的定力和耐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