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古玩,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不能有从众心理,随波逐流

我们知道,收藏界,有一句颠之不破的真理,就是以藏养藏。以藏养藏,为何会成为收藏界自古以来颠之不破的真理呢?一来,当然是因为古董古玩单价高昂,纵然是富可敌国的商人,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资金剩余来采购所有自己心头所好的收藏品,二来,古董古玩作为有自身生命力的收藏品,应该说,每一个爱好收藏的文人,都知道自己无非是因为缘分才能与之聚在一起,充其量,也就是帮下一个收藏家好好保管罢了,毕竟,人生命有限,古董古玩的生命,则是可以无限的。所以,以藏养藏,传承几千年,仍是收藏界奉为真理的收藏法则。

收藏,既是一种文化爱好修养的情操陶冶,也是一种财富投资增值的稳定手段。随着国家与人民经济环境的利好,国内收藏家的人数与日俱增,有购入,当然就涉及到要出手变现,这就是以藏养藏了。而古玩界自古水深,这也是公认的行业状态,是故,很多收藏家在打算把手中的藏品出手变现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各种“局中局”,变现不成,反而又导致自己有了新的损失,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其实真正要看透古玩界的各种“局中局”,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切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于大众当中的一种潜在人性,自古至今皆是如此。大家都说好,那就应该是好的吧;大家都说坏,那估计应该的确挺坏的,这就是大众思维,简单说,造成这种心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某些事物了解不足、自身缺乏清晰的观点、侥幸心理导致的相信大多数、自我保护心理导致的不敢独自承担自己决定后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心理,并且,在水深似海的古玩界,这样的心理,往往会被利用,之后被布局被上钩,那就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了嘛。

先说入手的吧。

很多收藏家,买了一屋子的仿品,还一口咬定且坚信其购入的古董绝对是板上钉钉的真品,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排除收藏家自欺欺人的“演技”这种因素,其背后最大的原因,就肯定是在入手藏品的时候,入局了。

先说一个存在了千年的古玩市场现象,就是打配合物色冤大头。如果古玩市场突然出现生面孔,一看就是手头宽裕的,那么,很多有实力的摊主,就开始布局了。先进行观察,锁定该收藏家的喜好品种,然后,就从最简单的局开始。先通过大声喧哗,吵闹之类的手段吸引注意力。把收藏家吸引过来之后,才发现,有一件物品,竟然引起了另外几个收藏家的疯狂竞价(都是演员),肢体动作夸张,有的甚至一口咬定他已经还完价了,还甩一堆现金给摊主,摊主则十分茫然,十分为难。几个人在吵闹争夺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将藏品信息给透漏了一遍,成功引起该收藏家的关注,而后营造出一种的确是个漏,大家都想捡的现象,成功吊起收藏家的兴趣。如果该收藏家忍不住搭把口,还要跟其他几个人狠狠地拉锯一段时间,才成功“捡漏价”入手该物品。捡完漏,该收藏家自然对物品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醒悟了发现自己可能是入局了为止,在醒悟之前,肯定是对于物品的真实性完全毫无疑问的。这利用的就是收藏家的从众心理。

再举个例子,当下的很多做大局的,往往会制造“出土现象”“出水现象”,偶然发现一大批“重器”,有兴趣赶紧过来。到了现场就会发现,买家诸多(其实都是古玩界职业演员),竞价此起彼伏,往往现场还会有买家带来的专家学者,用隐秘而暴露的表情、小声而清晰的言语,不知不觉中让大家都知道该专家鉴定过确认藏品是真品这个信息。出土现场,时间急促,专家鉴定,买家众多,看起来真的是个“漏”,所以,很容易,就入局了,而且往往是其中某几个“演员”跟收藏家一起掏钱入手一整批藏品(其实这也是假掏钱罢了),制造真实性,且给了收藏家一种大家都认可这些藏品的感觉。这利用的,其实也就是收藏家的从众心理。同理,在收藏家没有醒悟之前,对于这样子入手的藏品,也是肯定深信不疑的咯。

再说出手的,其实,套路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一句名言叫做“不怕套路不创新,最重要是有人信就足够了”。

我们知道,目前,古玩艺术品,出手宣传最多的方式,就是拍卖与私下交易。(PS:正规拍卖行的拍卖行为不在此文章讨论之类,仅针对部分专门从事假拍的拍卖公司做探讨)

拍卖,怎么让这帮收藏家深信不疑呢,其实就是制造假象。

制造假象,可以分为网上与现场。

网上制造假象,其实太简单了,无非就是把藏品放上某个行内比较知名的有历史数据可供查询的网站,制造一些成交记录,就行了。别说,仅仅这一点,就可以忽悠无数收藏家了。其实说白了,也是利用的藏家的从众心理。“你自己看,这个藏品,跟你的藏品是同类型藏品,五百万成交;再看这一个,也是跟你这一件同类型,三百万成交;再看这个……”。很多的收藏家,往往看到“别人的成交记录”,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藏品也能成交,这就是非常可悲的从众心理被利用了。

再说现场。我们知道,很多的拍卖公司喜欢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拍卖,为啥?其实说白了,就是制造收藏家亲赴现场的难度,只要收藏家不在现场看,那要布局就简单多了嘛,对吧?以后的以后,可能这一些靠假拍收费的拍卖公司,都能把公司开到火星去了。现场怎么布局,无非就是花点钱把场地布置得高大上一点(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然后,多请几个群众演员,穿得正式一点,背清楚哪些藏品是要举牌的,哪些是不举的,举到多少钱就要停下啦!(虽然有人举牌,不过没有到达保留价,流拍)。如果是现场做得好的,收藏家自然是对于这家公司的实力深信不疑的,其实说白了,利用的也是收藏家的从众心理罢了。“你自己看,现场这么多高端买家,举牌的气氛这么热烈,成交了这么多件(都是他们公司自己的),你只是运气不好而已,下次再交钱,再拍一次,说不定就成交了。”

所以我们说,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规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做局的事情发生呢?这不恰恰就是迎合收藏家们的需求吗?很多的收藏家都喜欢看所谓的成交记录,你喜欢看,自然就会有人做给你看,仅此而已。

私下交易,说白了就更简单了。

无非就是,一直制造“某某通过洽谈成功交易了”的视频与现场罢了。利用收藏家的从众心理,如果收藏家在现场,看到别人已经洽谈成功,正在刷卡(有一些还直接提现金在现场,更有效果),自己就难免心动,自然就入局了。或者,看到这些平台的工作人员在网上散布一些“洽谈交易成功”的视频,自己也就蠢蠢欲动,最终入局。

其实,说到底,这跟刚才探讨的拍卖,性质是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的,无非就是迎合收藏家的从众心理,想看别人的成交记录,就做一些记录出来,仅此而已。

所以说,古玩交易,切忌从众心理。入手藏品,一定要自己看好,不要被其他人烘托出来的热烈气氛感染,否则,必入局;出手藏品,更不要妄想着盯着别人的成交记录,关键是自己的东西卖得出去吗?别人的东西卖了几个亿,其实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为了忽悠你入局的表面现象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