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贵”走近你我体验消费大行其道

“小贵”的西餐厅,需要排号等位;“小贵”的轻奢服装,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犒劳自己的不二选择;“小贵”的化妆品,成为代购手中最为畅销的品类……我们发现,以前那些看上去“小贵”,需要咬咬牙、狠狠心才能消费得起的产品,正与我们关系越来越近。

□ 本报记者 卢 岳

市场“小贵”产品走俏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身边的消费市场有两类商品正成为主流,一种是拥有高性价比的大众消费产品,另一种是价格与和商品品质都处于中上,消费者需要稍稍“踮起脚尖”才能实现的“小贵”消费。

而这种趋势在多个行业均得以体现——餐饮市场上除了长期占据主流的麦当劳、嘉和一品外,雕爷牛腩、伊豆野菜村等人均消费200元左右的小而精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服装品牌除了平民名牌优衣库外,mossey、kenzon、冠军、polo等品牌前仆后继;饰品界除了周大福等传统名牌外,潘多拉、DW手表成为汇聚消费者目光的新阵地;箱包市场上,MichaelKors等轻奢品牌迅速崛起,销量甚至超过霸占市场多年的国际一线大牌;化妆品市场更为明显,各种小众彩妆护肤品成为代购、海淘新宠,更成为时尚新标签。

花钱获得高质感体验

12月18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西单、崇文门、朝阳大悦城等多个商圈看到,目前餐饮已成为各大商业热门区域的最重要消费业态。通过大众点评等应用平台的数据对比发现,根据人气和热度排名,人均消费在200到250元的餐厅好评率和关注度最高。“本来两个人吃饭最低也要一二百,而再多花费一二百元就能有更高更好的就餐体验,”正在热门餐厅蓝蛙门口等位的消费者孙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餐厅尽管价格稍高,但相比而言无论是就餐环境、灯光、菜品、服务都明显升级,就连播放的背景音乐、餐具和食物的摆盘以及很多人性化的细节都让其消费体验得到大幅提升。孙萌表示,“这就像很多人说的,吃的不只是饭,还有感觉和心情,好的就餐体验让自己觉得层次都提高了。”

无独有偶,热衷于“买买买”的消费者张特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张特认为,自己购买轻奢品牌的包包价格主要在4000到6000元,“其实这个价格对于工薪阶层的我来说也是高消费,但我可以每半年去购买一个。有人说这是新虚荣心作祟,但我觉得这是消费升级的一种,我购买了这个包,可以愉悦自己、产生幸福感、满足感,从而激励自己去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更愿为生活方式和自我愉悦买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国家统计局曾提出,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而回顾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消费市场从最初的计划消费,到开始关注产品的功能消费,再到注重品质的品牌消费,直至如今的愉悦自我的精致消费,消费者的需求从温饱转向追求个性、品质和体验感。

有关专家指出,从“口红效应”延伸的“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可以看出,无论何时消费者都强烈的消费欲望,就算囊中羞涩也依旧会转去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以起到非必要但能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而之前热度颇高的“隐性贫困人口”也透露出,越来越多消费者更愿意将钱花费在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上去。

互联网分析师王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贵”产品的大行其道,背后是抓住消费者想用相对实际的价格获取更高消费体验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品质消费时代,以体验感为王的消费升级的具体缩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