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海的篆刻: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周南海,字度之,号容堂、攻玉山房、刓奇山房;籍荆州,客鹏城;师承汪新士。

出版专着:《中国篆刻百家·周南海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陆离集·周南海异材篆刻》——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周南海篆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定慧集·周南海篆刻》——吉林美术出版社(2013年)、《心迹·周南海篆书篆刻》——中国艺术出版社(2014年)、《刓奇攻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易经百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

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专题介绍——周南海的刀笔人生(2015年)

南海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今属湖北荆州市的沙市美校,学装潢设计。

80年代的沙市是全国轻纺名城,工艺设计人材多,美校也应运而生。学校规模不大,但从80年代起直到90年代中都很红火,从那里走出不少优秀的学生,至今在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南方的设计行业干得都挺出色。也有不少仍热爱艺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甚至成为职业艺术家,南海是其中之翘楚。

周南海作品

学当代设计,却迷上传统的篆刻,并且浸淫其中数十年,无论发生何等变故,都矢志不移,把一个“雕虫小技”推到极致。对于南海来说,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有幸于荆州古城拜得名师汪新士是偶然,但他自弱冠就喜欢篆刻,喜欢中国古典艺术,所以,最终走上这条既幸运又艰难的路又是必然。

在南海的个性之中,主动性始终很突出且坚韧不拔地体现出来,这种主动追求的个性,不仅体现于艺术探索,也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之中。南海是印道高手,也是性情中人。其治印,师古而不泥古,法度精严、沈着稳健,与他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大悖。生活中的南海嗜酒,偶而通电话,少有不带酒意。个性耿直兀傲,与人交往如浑扑未开、率真如童,遇上喜欢的人眉开眼笑,止不住口,真可以掏出心窝子对他。如有不对眼的人则不屑一顾,不发一言,臧否人物,狂得可爱。但于印道之中,汪师的影响,其自身沉潜其中多年的感悟,使他能入于斯而又出于斯,本能地远离写意印风的时尚。

周南海作品

在南海看来,印学一道,由尊古摹古始,古玺、秦汉奉为正宗。至吴昌硕、齐白石,一代宗师,勇于创新,猛利始为主流。文革之后,印学渐显,写意印风肆行,更一空依傍、大刀阔斧,犷悍痛快。但也不乏泥沙俱下之流,野怪而全无法路,影响到印坛乱象横生。艺事之道,全依规矩,亦步亦趋,既无灵气,也无境界,自然是不行的。但片面地、简单化地认识传统,也易进入误区。南海通过对包括秦汉、明清以至当代在内的整个印学史的全面、深刻的研究来认识传统,并认真思索着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弘扬传统的路径。在他看来,数百年间的印坛,邓石如、赵之谦、黄牧甫,才是彰显传统印学的先进典范。首先,这些前辈大师始终专注于篆刻文字自身的锤炼与取法,艺术视野上及三代并能融汇贯通,所以篆刻中的文字锤炼是第一位的,是本。这就要求篆刻家在文字的取法上能有高度和深度。其次,篆刻之所以是篆刻,其养成和评价,诸如字法、章法和境界自有其自身的原则和标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穷而后工”,讲出的都是这个道理。李尹桑在《黄牧甫印存下集跋》中说:“悲庵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前辈大师在与时俱进的时候想的是精能更胜过古人。

周南海作品

尽管从相对闭塞的古城来到开放的深圳,为了生存,南海也曾做过不少杂事,但内心孜孜以求的只是篆刻。他一方面默默地向内使劲,在字法、刀法、章法上吸收秦汉精髓。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的便利,从印材和工具上进行突破。在这一点上,说南海“前无古人”是很贴切的。他的狂傲和激情,似乎只有通过几乎不可能的印材才能显示出来。其实,人有时候会把力量蓄积于心中,一旦释放,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效能。南海正是在篆刻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几已定性的情况下,找到自己发挥的点,并且在十数年间寝馈于斯。不断地选择使南海几乎穷尽材料,举凡能够刻制的物质都被他搜罗殆尽,从《陆离集》到《周南海篆刻集》,数百方各种材线条刀法利落、章法安排富有匠心,特具装饰之美。在这一点上,与其少时所学到不无相通之处,毕竟,装潢艺术的平面之美与方寸之地的平面之美往往不乏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摸索各种材质性能,使南海对材料在硬度、脆性的差异了如指掌,直到 能充分地驾驭。南海从不讳言使用机械,但他自豪的是在特殊的工艺之外所显示的篆刻“三法”之美。无论是玉的温润、还是木的拙朴、抑或是顽石的生辣,“金石之气”无不盎然而生。南海的印,字法纯正、气息高古,无一字无来历。他开始向新的目标迈进,这又是大手笔:在不同材料上刻心经,并且一刻就是六、七套,又刻一套象棋,以三十六计原典为印文……通过种种古之所无的尝试,南海认真梳理自己的思路:当代印坛正是风云际会、人才济济之时,要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必定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始终保持艺术观念上的独立性,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才能勇敢地闯出一条属于自我的新路来。

周南海作品

以南海的豪放而能如此之理性,足以说明他在艺术中己找到真正的安宁,在他的创造中没有躁动的快乐,只有创造的愉悦!面对南海的艺术,我不由得想到了西晋刘琨《扶风歌》中的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正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南海创造并且还将延续着奇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