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命”到“扬名” 断臂经生口书坚守书法品性

四岁时,因触电失去双手,张文佑的双臂各剩肘上一段。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满满的都是村民的白眼和母亲的叹泣。可是他们都不曾想到,四十四年之后的今天,张文佑会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一场书法个展“勇猛精进——张文佑书法展”。“勇猛精进”四个大字是由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写。

靠实力取胜,断臂并非“加分项”

张文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1970年生于河南,现定居于泉州。他的作品在全国高级别大展上屡有斩获: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奖;全国“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第六届全国书坛新人书法展;中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中国海西书法大赛二等奖;全国第二届“观音杯”书法大赛优秀奖。2009年,张文佑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在所有获奖者中,他是唯一一个不用手写字的人。

但是,断臂并非张文佑屡屡获奖的加分项,也不是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特别条件。能够让他拥有如今的成绩,还是因为坚持了38年的书法。

展厅中,参观者大多是书法爱好者或者本身就是书法家,他们在张文佑的作品前进行切磋,研究他书法的运笔章法,还有不少人拿手机拍摄他的作品。大家对他的书法作品一致评价是:“路子很正,有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理解。”

有书法家表示很遗憾,没有能在现场亲眼目睹张文佑亲笔创作,现场也没有播放关于张文佑书法创作的视频。这一点倒是更让人对于张文佑肃然起敬——书法展览就是要让书法作品说话,不论是断臂还是口书都有喧兵夺主之嫌。

《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国书法在后申遗时代的发展路径,并不是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而是坚守它的文化个性,保持它的文化尊贵与高贵品性,维护它的文化神圣神奇神秘和博大精深。”

大家对于书法是亲切而熟悉的,这种审美高度像是从基因中自带的。网上那些火爆的书法表演视频,或用口书,或用头发,甚至用鼻孔,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大呼“看不懂”;但对于张文佑的书法作品,却会说:“写得漂亮,真不容易!”以至于有书法家在看了张文佑的作品后感叹:“残疾人写健康的书法,健康人写残疾的书法。”

张文佑对于口书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两只手好好的,用嘴叼着写字,这本身就违背自然,不符合常理,这不仅仅是江湖书法,更是哗众取宠。当然, 最重要的是结果——你的艺术高度是什么样的,你能达到了, 不管用什么器官来表达都可以。”

以草书入门,颈脖子当成手腕子

10岁那年春节,张文佑在街头看见一位写春联的老先生,他发现,写书法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在接触书法以后,时常听人聊天说字写得好可以卖钱,如果成了书法家字就更值钱了。”张文佑说:“出于生存的本能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我选择了书法。这也是我抉择的原因,因为我别无选择!”第一次用嘴衔着毛笔写字,累得他脖颈酸痛、头晕眼花,更别说写出像样的字了,还把纸上弄得满是口水。 那几年,因为笔磨牙床,他嘴里的溃烂就从来没有痊愈过!一年多以后,字才有了一点模样。

写字,人人会写;书法,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练成书法家。张文佑对于书法有着天生的悟性,更重要的是他有幸遇到了三位好老师。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一般都会先练习楷书。然而,张文佑却是以草书入门。12岁时,哥哥托战友带张文佑去见襄城县的书协主席耿春林,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正规、系统的书法研习。耿老先生让他练草书“打开”脖子,教他背唐诗学习文化。

“因为家穷,没钱买纸,有时我就衔着毛笔蘸水在石板上写,或者做个沙盘衔着筷子在上面练。头晕目眩、唇齿出血是常有的事。” 张文佑说。一年后,毛笔在张文佑的嘴里控制自如了,临帖也像模像样了,使他信心大增。

17岁时,在耿老先生的鼓励下,张文佑走出家门,游历名山大川,过着寻访古人遗墨、卖字为生的日子。说是游历增加见闻,但对那时的张文佑来说,就是活命。张文佑在杭州的9年,吃住都是在桥下,每天一大早到花鸟市场摆摊卖字,下午就到新华书店看书。

有一年,张文佑患了重感冒,没钱治病,昏倒在路上。那晚张文佑感觉自己就快要不行了,只能不断喝水,最终,不治自愈。到第三天,突然有个朋友请他写一幅作品去上海参展。

在1996年的那次书法展上,张文佑的字引起了上海真如寺方丈的关注,并邀请他到真如寺抄经。第二年,张文佑有幸认识了书坛耆宿刘惜闇先生,成为其入室弟子。“他对我最大的要求是,不要把自己当作残疾人。”在刘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张文佑碑帖兼学,进步飞快,眼界大开。张文佑以非凡的毅力,用一年多时间,以金粉小楷抄就一件500多米书法长卷,现藏于上海真如寺内。

随着两位先生的相继离世,张文佑一度陷入痛苦之中,在书法的道路上也感到迷茫,好像没有了方向。但为了追求进步,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一直留心寻觅心仪的明师。 2012年冬天,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在北京有幸谒见了张荣庆先生,求教间向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先生德高望重,非常慈悲,欣然收我为徒。这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张荣庆先生对于张文佑的评价是:“靠心指挥。一是专心专注,二是能够清静。”老先生也同样时常提醒张文佑:“不会因为参加给你写字加分。”

书为心相生,书法就是他的生命

张文佑的左肘断臂处纹着一朵小小的莲花,右肘断臂处戴着一串粗大的佛珠。他用双臂拿起手机,刷起微信,玩得溜得转,让旁人暗自佩服。每一个跟张文佑有接触的人,都不太会把他当残疾人看,因为张文佑积极、乐观、自信,十分健全。他跟正常人一样,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打太极拳,然后写字看书,闲暇时跟师父和书法爱好者们一起品茗闽南功夫茶。

在江浙一带漂泊了近20年后,张文佑一路追寻着他喜爱的弘一法师的足迹,来到了弘一人生的归宿地福建泉州承天寺——这也是他的定居处。承天寺不但为他解决了生活费用,还给他安排了住房和创作室。他在这里也拥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妻子陈丹是杭州姑娘,他们生有一女,如今已上初中。

2000年德国鲁尔大学将张文佑的行书《桃花源记》镌刻成碑,立于校内。2012年,他在泉州承天寺用5年时间,完成90多万字、81卷的金粉小楷经卷。2016年,张文佑随《书法报》访日,在他一幅作品前,好几位日本老书法家恭恭敬敬鞠了个躬。张文佑明白,那不仅是尊重他,更是尊重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尊重“二王”以来一缕不辍的中国文脉。

“如果没有书法,真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什么境况,也不敢想!坦言说,书法不仅给我带来了尊严和自信,还给我带来了荣誉和幸福。”张文佑说:“我爱书法,书法爱我,至少今生今世,永不分离!可以说书法就是我的生命,早已融入骨髓,化成血液!”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花振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