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农民画:寻找与时代接轨的契机

孙婵

初冬的晚上,我们穿过隆回县热闹的县城,沿着环城路一路向西,寻访从事农民画创作的刘述良、刘建蓉父女。从一条黑黑的小路拐进去,寻到了刘述良家。

刘家父女把作品一张张铺展开来,并一一介绍。父亲刘述良是隆回县七江乡新元村农民,县级农民画传承人,从小热爱民间美术,中学时期拜肖祝善为师,1960年开始随师画农民宣传画,之后在农民画创作中逐渐有了成果,代表作《金秋季节》《尝新节》《童子闹灯》等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金、银奖,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还参加了国内巡展与国外展销。今年,刘述良已经74岁,因身体原因,已经很少进行农民画创作,但谈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往年的创作经历,情绪高亢。女儿刘建蓉作为新生代农民画家,女承父业,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农民画大展并获奖,《老鼠盗窝》入选 “今日中国新农村”中国百县农民画大展并获银奖,《水手》入选2010年“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并被浙江美术馆收藏,《画门神》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浙江省文联联合举办的“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并获银奖等等。

纵观刘述良、刘建蓉父女俩的作品,他们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民间工艺中滩头年画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多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描绘隆回丰富多彩的乡土特色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情,体现了农村现代生活的情趣,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从父女俩身上,反映出了农民画创作队伍的新老交替,新生代农民画家已然崛起,他们具有更多的专业绘画知识,追求形式的创新、题材的多样化和现代性表达,但他们大都搬离了农村,缺乏老一辈画家深厚的农村生活积淀和传统艺术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画的风格趋于模糊,缺乏明晰的发展方向。时代需要新生代农民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创作实践和理论素养,回归生活沃土,积极主动地潜心创作,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不断提升原创能力,创作出精品力作。

谈及目前农民画的创作现状,现为县文化馆干部的刘建蓉表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隆回的农民画基本零市场,使得许多农民画创作者失去热情,目前只有少数几个作者还在坚持农民画创作。同时她提到,上海金山、陕西户县、浙江嘉兴秀洲等地的农民画都已经成为当地享誉中外的文化品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扶持。比如陕西户县兴建了中国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浙江秀洲也加大财政投入兴建了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并制定了一个适合秀洲农民画发展的长远规划,并取得每2—3年举办一次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承办权。刘建蓉认为,农民画要健康发展,政府的扶持和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出台扶持农民画产业的相关政策,在基础设施、队伍培养、平台搭建、展览展出、宣传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隆回地处湘中腹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彩的民俗风情、灿烂的民间绘画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批农民画作者崭露头角,其中以肖祝善、谭克松、刘述良、肖刚善、肖华等为代表的农民画作者积极响应各级农民画创作活动,创作了《鸡肥蛋大》《戏竹》《金秋季节》《包粽子》《一路欢歌》等一大批贴近生活、情趣盎然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得到了众多美术界专家学者的赞赏。1988年,隆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但是,在美术创作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乡土生活和创作群体自身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传统风格模式与绘画创新探索存在冲突,农民画创作队伍断层,辅导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画市场和产业化发育迟缓,农民画该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找到相契合的发展路径?

农民画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立足民间,从今天的生产生活、文化需求和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出发,进行深入探索,不断丰富农民画的作品内涵,挖掘农民画深层的美学形态;同时,要强化农民画的地域特色,发掘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现代民间美术样态;通过互联网技术、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把农民画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传统符号和民俗价值予以传播。明晰了农民画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形态,中华民族这一宝贵乡土艺术才能永葆吸引力和生命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