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破解“人才荒”

德赛西威智能化汽车配件生产车间。 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近年来,人工智能(AI)人才紧缺的消息频出,惠州在深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也不断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今年年初,“西电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首批项目签约;9月,惠州仲恺梧村人工智能产业园投资建设协议签约,惠州学院也正在申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在这场人工智能人才抢夺战中,惠州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抢抓机遇?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

人工智能人才抢夺战白热化

近日,人工智能人才紧缺成为热点话题。先是在第二十届中国人才高交会上,AI领域应届博士生平均年薪蹿到80万元,再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正在出现“人才荒”困境,接着AI初创公司Diffbot关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人才调查报告出炉,显示中国产出机器学习人才最多的4所一流高校中,有6成毕业生赴美工作。而德国工业联合会(BDI)主席肯普夫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因德国AI人才紧缺,欲到中美“挖墙脚”。

从中国人才高交会到人才调查报告,从国内到国外发布的人工智能报告都显示人工智能人才抢夺战已进入白热化。

惠州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彭刚透露,近年来,该学院培养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很抢手,今年有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高薪“预订”,有的学生年薪20万元,“今年毕业的大数据方向就业的学生月薪普遍在7000元至1万多元之间。”

培育的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不一定会留在惠州。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发布报告称,专业技能人才短缺是惠州AI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缺乏懂得将“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懂智能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继而引致企业转型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即便已经认识到智能制造转型的必要性,但仍受制于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望而却步”。

◎探索

以项目引进产业运营商聚集优秀团队

“惠州市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型企业等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惠州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震博士是该校近年引进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惠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起步较深圳、广州晚,这两个一线城市科技企业多,氛围深厚,人才需求旺盛,薪资待遇高,对人才虹吸效应明显,惠州本土培养的人工智能方面人才较为欠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惠州正在作一些探索以破局。“通过项目形式引进人才或许是弯道超车的一条路径。”西电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总经理吴楚林分析,在人工智能领域,惠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广深等城市,除了政府加大引才力度外,通过项目的形式来引进人才花的钱少,效率也高。“如果项目很有吸引力,大家会把薪资等放在较后的因素来考虑。”当前,西电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便是如此操作,此前仅日本一家企业有做LED检测技术,一台设备卖到20万元,该实验室引进的人才3个月便研发出国产产品,为企业大大降低成本。

而另一方面,惠州也在探索通过产业运营商来聚集和引进优秀团队和企业。星河集团因开发运营深圳星河WORLD、东莞黄江星河互联网小镇、中山港口科创小镇等项目声名鹊起,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较强的资源储备和软硬件实力。今年9月,仲恺高新区与星河集团签约投资建设惠州仲恺梧村人工智能产业园,这个投资总额达240亿元的产业园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打造15个重大项目,未来将成为一个“留人才、留税收、留产业”的“三留”科技产业园。

此外,惠州学院也正在申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以更好地培育人才。

◎措施

制定扶持政策吸引人工智能人才

在引才和留才方面,王震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营造有吸引力的科研创业环境,首要的是在科研和创业方面进行扶持,如制定一些人才扶持政策,除了生活方面如住房补贴之外,应给予企业较大力度的配套研究经费和政策等。只要有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前景,才能够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

记者从仲恺高新区经发局获悉,该区在培育和引进人才方面有“恺旋人才计划”,但是没有专门针对人工智能方面的。目前,该局正在牵头制定高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就有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政策,有望近期印发实施。

◎专家建议

政产学研融合助推人工智能发展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培育人才一向是地方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珠海近20年引进了包括北理工、北师大、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若干所学校开设分校,重视培养本地人才,并鼓励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推动了当地发展。

王震博士认为,目前,惠州缺少本地高校培育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扶持本地高校,从专业设置、师资引进和配置、硬件实验室配置等方面快速提高办学水平和专业培养水平,能为惠州本地企业培育出更多优质人才。

在西电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总经理吴楚林看来,很多企业的技术都来自高校,但校企需求精准对接还存在一定困难。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面临校企精准对接难题,研究所或研究院是打通高校和企业的需求对接路径之一,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并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聘请高校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或以安排科技人员挂职锻炼等形式,将科技力量直接引入基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充满创新活力,但是又有许多先天不足,如科研人员不足、科研资金不足、技术不够雄厚。”政府应从政策、专项资金、投资基金、风险资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支持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搞活壮大中小企业,就能搞活地方经济。

“政府还可与企业、高校共建省级、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通过政、产、学、研相融合助推惠州在人工智能领域抢抓机遇,实现较快、较低成本地出成果。”吴楚林说。本报记者冯丽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