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峰:大河之向 远山之峰

王向峰1932年生,辽宁省辽中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国学研究院专任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评定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聘为专任教授和研究员,并指导博士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辽宁省文联、作协、社科联和文化交流协会顾问。先后被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五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曾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文系主任。在全国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与评论500多篇,自撰与主编的专业著作60余部。指导博士和硕士生70余名。

论著在国家和省级获奖30多次。获国家大奖有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奖”、2004年“全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 、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2007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鑫: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辽宁大学的资深教授,您是怎样与辽宁大学和沈阳结缘的呢?又是如何在辽宁大学展开您的学术生命的?

王向峰: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正式组建辽宁大学。当时我就在现场,见证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那时我从刚刚吉林大学毕业,报到第二天,就赶上了辽宁大学的成立仪式。也在那一天,我正式成为辽宁大学的一名教师。从此以后,我的青春、理想、情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与辽宁大学深深的关联在一起。

我出生在辽中县大岔村,从小在私塾读书,传统国学的滋养让我有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就参加了工作,在沈阳市的一个机关里做干部教育工作。几年中我读了不少马列的经典书籍和苏俄的文学作品,也常给报社写稿。当时也尝试写文学评论,但下笔之后却不知路数,我开始意识到这需要有专业素养,得去念大学。1953年,在电车上看到一个佩戴的“东北人民大学”校徽的学生,我与之攀谈了几句,知得这所大学有中文系,此后我就准备报考这所大学。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较好的文学底蕴和写作能力在考试中表现突出,被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中文系录取。1952全国院校调整,清华大学中文系与数理化三系都转到东北人民大学,废名和杨振声等著名教授都是中文系的任课教师。我有缘得学,这也是一种学术机缘吧!优秀的引路人以及我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也是我超出常人的勤奋和热情以及识记能力,使我在大学期间精读了大量的中外一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不仅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了深厚的基础,也影响着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自从1958年到辽大工作,直到1976年,我就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并在各种如今看来非常荒唐的运动中变得身不由己,那个时候我真正理解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虽然经常要承受荒唐之批判,但仍以鲁迅“倘能生存,我还要学习”之信念,越挫越奋,将全部的生命力量转向系统的文献攻读。不管世事如何,我已经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和解,真正做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开始专心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进行学术探索。在阅读、理解、参悟、融汇、贯通的过程中,我不断突破中西方文艺的壁垒,超越古今之界限,学术研究渐入佳境,并在全国的文艺理论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成为辽宁大学文艺学科的领军人物,辽宁大学文艺学科也成为全国文艺理论研究的重镇。新时期之后,我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现代美学、西方美学史、马克思“手稿”美学,文学的基本理论等领域都有著述,特别是关于文学的艺术技巧、艺术的审美特性、现实主义的美学,古典诗词鉴赏等方面的著作,我也有系统的思考和理论的创新。

可以说,我的著述较好地体现了我的中西结合、古今互观、作品和理论兼顾、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学术追求。“君子不器”,是我的志业追求。其实做某一领域的专项研究会更容易成功,但是我更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有古今中外多重的维度和视野,不做单向发展的“片面人”,这才能把学问做到自己满意之处。这需要天分,更重要的是勤奋。我从少年读书到现在,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我只是想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读书和写作。

王鑫:对于人文学科来讲,能抵达远山之峰一定会经历漫长、艰辛、孤独的攀登的过程。我想,正是您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让您成为大师级的学者。在我看来,您是“著作等身”这个词的最佳诠释者,介绍一下您的著述吧。

王向峰:我迄今自撰和主编的专业学术著作与诗文集有60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等报章,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马列文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学术理论刊物上发表的专业论文与评论近六百篇。我也因此获得了较大的回报和肯定,我的奖励有囯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奖、中国文艺理论特殊贡献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奖、辽宁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等。因为我的“劳动成果”,我也成为教育部较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

王鑫:王老师,据我所知,您和意大利著名电影制片人、电影史家马克·穆勒先生还有一段师生缘,这里有怎样的故事呢?

王向峰:2017年的夏天,我接到了一个越洋电话。电话是从罗马打来的,电话的另一端,就是马克·穆勒。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中国人还不熟悉,是他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作品《黄土地》推荐到了珞迦电影节,并获得银豹奖,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也是由他推荐的。我与他之间的师生缘分,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1970年代初,马克·穆勒到中国研究人类学,辗转来到辽宁大学研究群众文艺,成了我的学生。我们当时的关系非常好,他还多次来我家做客。我现在还保留着当年我们两个人的信件以及明信片。穆勒当时非常惊讶地发现,我这样一个中国老师,竟然对欧美经典名著如此谙熟,他说我的理解和讲授甚至超越了他在意大利的老师很多很多,所以特别喜欢和我交流。我们还约定今年有机会再见一次面,真是太难得了。

王鑫:从穆勒说起,就自然想到了您在辽宁大学60年的从教生涯。我想仅用一句“桃李满天下”是无法涵盖您60年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历程,那些教学生涯中的细节,一定还鲜活地留存在您的心里吧?

王向峰:我在辽宁大学自从1958年从教以来,迄今已经有60年了,受教于我的学生有多少,已经无法计数了。即使在我退休之后也一直没有停止教课与研究。作为老师,我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就是无论讲什么课,都要讲出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思想。1958年,我第一次走上辽大讲台讲的课程就是“写作”。“写作”课程难讲,我努力用自己的学识以及自身的创作,吸引学生爱上写作。有学生后来和我说,我有很多的珍宝,他们都可从中获取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份。我也很享受讲课的过程,现在讲课还是精力充沛,一个上午几乎是不停歇,讲课的时候我很快乐,感觉很幸福,不觉得累。

我这个人一向严格,年轻时我也不苟言笑,最初上课的时候,学生是不敢和我对话的,慢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开始有了说话的底气。也会有学生不理解我,经常是毕业很久之后,才觉得我当时的要求是对的。我是一个播种者,要用心播种,也要用心莳弄这些苗子,至于他们是否还记得我这个“耕耘者”,以及如何评价我,我并不在意。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非大楼之大,而是大师之多。大师给予学生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渊博之学识、淡泊之心境。我虽不是什么大师,但是我对自己的为师为学是有要求的,在这60年的光景中,我问心无愧。

王鑫:王老师,您今年已经年过80了,您的学术和人生实现了一种相互的成全。除了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还有大量的艺术创作,您的古体诗歌,我读过很多首,做到了用“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您用诗歌保存了对这个世界的“惊异”与感怀,通过“澄怀味象”,让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在诗歌中显露本真,也可让您保持初心。

王向峰:我很欣赏李贽“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初心,就是童心。当一个人离“童年”越来越远,距离“初心”也越来越远,这里的“童年”是年岁上的,更是思想上的。我保持“童心”的方式就是艺术创作,用“诗心”守护“初心”。人生名缰利锁甚多,人经常被外物所限制,并受外物所驱遣,人想控制物,实则被物所控制,因此生而难以自由。但是,人可以在审美中获得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自由的状态,日常生活虽有各种牵绊,但是精神世界自有其富足。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以庄子“乘物游心”为自己的追求,在有限的时空之内可以“心游万仞”,“情寄八荒之表”,实现心灵的自由和率性。我受传统国学之启蒙,谙熟声律,对古体诗歌的写作尤其感兴趣,加之我在哲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一些理论自觉,使其能寻到思之源头,遂意象纷呈,诗意隽永,有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特别是70岁以后,我的诗歌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高峰,我现在已有八部诗集、七部散文集出版。有学生说我的诗文高雅,笔力深厚,学问与情思兼顾,“情往兴来”,文化历史呈高古之象,情思自然有清新之美。这自然是学生的一种赞赏,但是也有我在诗词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我不是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书斋学者,而是时刻关注着现实,这也让我的诗文中有对学问砥砺之省思、世事人生之慨叹,也有对生命个体之悲悯,还有对家国兴盛之欣慰。

王鑫:诗心之自由,诗情之深厚,诗意之隽永,让您可以在理性的学术研究之外、纷扰的世俗生活之中,活出自己的那份惬意和自在。王老师,您虽身居简室,但胸中藏有风云,用您诗心收纳了天地、四时、万物、家国、个人,建立了属于自己丰赡的审美世界,真正让自己的自然生命、学术生命和艺术生命达成了统一。

王向峰:你表达得很诗意,写诗也是我的生命状态,而且我现在也特别享受写诗的过程,我每天都能写,有的时候还能写好几首。这种状态也让我很喜悦。

王鑫:王老师,那您可否写几句话,勉励现在与未来的学子?

王向峰:好,我录孔子“君子不器”语,寓寄人格之品相,学问之度量,实现人生修为的全面发展;我录庄子“乘物游心”语,希望同学在万物所缚之世界追求自由活泼之心;我录鲁迅“倘能生存,我还要学习”语,希望后辈学子,孜孜不倦,视之为一生追求;我录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语,于每日自勉,努力不滞,也勉励学子,苟日新,又日新,日进有成。

作为采访者,我一次次在向峰先生的讲述中动容:这是向峰先生的人生追求与恪守,也是辽大师者的风范和气度,更是辽大师者一脉相承的品格。

向峰先生的学者之成就,师者之责任、诗心之大美,作为后辈虽不能至,但是心向往之。大河之向,为奔流江海而不息;远山之峰,惟有攀登者可见无限风光。(王鑫)

本文图片由王向峰和作者提供

作者系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著作等身

传道授业

王向峰与本文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